您的位置 : 首页 > 小说库 > 其它 >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

更新时间:2021-02-27 19:33:34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 已完结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

来源:七悦文学 作者:张振鹏 分类:其它

正因为如此,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可见,压力往往也是动力。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不应惧怕压力,甚至可以让他主动寻找一种压力,如果每天都给自己一点压力,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压力在他的手中也就自然而然变成了动力了。展开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教孩子抵抗挫折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应该是孩子的必修课,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孩子学会抵抗挫折,就会成为一个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勇者。不经历挫折,孩子长大后就会因为难以适应社会的多变复杂而痛苦万分。只有让孩子从小经受一定的挫折锻炼,才能使他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一、给孩子创设受挫的机会

  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德国)舒马赫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有人说,挫折对不断前行的勇者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所谓挫折,是指事情达不到预期时的情境与感受。挫折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当然,挫折也是孩子的人生必修课。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也有不同的表现。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美国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挫折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下面对挫折时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其实,挫折本身不能造就一个人,能够造就人的是在挫折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近几年,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即挫折教育已越来越被重视。

  如果父母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替他挡住伤害与失败,那他就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在打击到来时独自承受。所以,父母要稍稍克制一下“想帮孩子一把”的冲动,给孩子一个“遭遇”挫折的机会。

  给孩子创设“挫折教育”的机会,也就是多提供机会让孩子经历挫折。父母注意在利用自然情境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受挫的机会。

  

  一对农村夫妇对儿子宠爱有加,于是,在蜜罐中长大的儿子养成了一意孤行的坏脾气,做事毛毛糙糙,就连走路也走不好,时常跌进水田里,这让望子成龙的父母感到非常焦虑。

  儿子7岁那年上了小学,顽皮的他走路喜欢东张西望,不是把鞋子弄湿了,就是把裤子弄脏了,哭鼻子成了经常的事情。他的母亲整天跟在他后面洗,但也没有办法让他的衣服干干净净的。

  孩子的父亲决定要好好教育一下他了。一天,他带了一把铁锹来到儿子上学必经的田埂上,在上面断断续续地挖了十几个缺口,然后用棍棒搭成一座座小桥,只有小心走在上面才能通过。

  那天放学,儿子在田埂上走,看面前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的小桥,很是诧异。是走过去,还是停下来哭泣?四顾没有人,哭也没有观众啊!最终,他选择了走过去。当背着书包的他晃晃悠悠地通过小桥时,惊出一身冷汗。他第一次没有哭鼻子。

  吃饭的时候,儿子跟爸爸讲了今天走过一座座小桥的经历,脸上满是神气。做父亲的坐在一旁,夸他很勇敢。以后,他上学的路上再也没惹过麻烦。孩子的母亲对丈夫的举措有些不解,丈夫解释道:“平坦的道上,他左顾右盼,当然走不好路;坎坷的路途,他的双眼必须紧盯着路,只有这样,他才能走得平稳。”

  这个故事中的孩子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他的父亲松下正楠在他9岁时就因病去世了,去世前,他一再叮嘱松下幸之助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定要给他设置一些他能够独自跨越的障碍。如果你一味地让他在顺境中生活,等长大后,一旦他遭遇挫折,就一定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从而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

  

  每个人都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如果孩子平时走惯了平坦路,听惯了顺耳话,做惯了顺心事,那么,一旦他遇到挫折,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所以,父母不妨在孩子的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给他设置一些障碍,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在外出游玩的时候,一位妈妈和4岁的儿子一起去爬山,山路高低不平,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走的。但是,妈妈却有意识地让孩子跌跌撞撞地走,直到孩子踩到一颗小石子摔在地上,妈妈才对孩子说:“呀,摔倒了?勇敢的孩子要自己站起来哦!”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地抗击生活的暴风雨,关键在于父母是否给他创造了合适的机会。德国著名教育专家舒马赫曾说:“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相信,一位合格的父母一定会给孩子创设一些受挫的机会。

1. 故意给孩子制造点麻烦

  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父母可以故意给他制造一些小麻烦,把平坦的大道变成小道,让孩子勇敢地走过去,这样,孩子就会重视挫折,敢于战胜挫折。

  吴昊今年12岁,上小学六年级。吴昊学习特别用功,当然成绩也非常好,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竞赛,也获得了很多奖。但是,吴昊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在考试成绩比较好时,爱骄傲地翘一下“小尾巴”。吴昊的妈妈也意识到,这样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并没有好处,于是,她就想给孩子上一堂“挫折教育”课。

  正巧,吴昊这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又得了第一名,拿回了奖状和证书,当然,又在妈妈面前美滋滋地翘了一下“小尾巴”。这时,妈妈说:“吴昊,真棒!又得奖了啊,呵呵!妈妈知道你数学学得好,我想考考你古诗文,看看你能不能也像数学一样答得那么好。”吴昊说:“没问题,妈妈,你说吧!”因为妈妈早有准备,就说了一句古诗,让吴昊接下句。这回,任凭吴昊怎么冥思苦想,最后还是没有答上来。他感觉很不好意思,但又不好让妈妈告诉他。于是,他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好好想想,想出来再回答怎么样?”“好的!”妈妈微笑着。

  吴昊的妈妈就这样给孩子制造了一点小麻烦,创设了一次挫折教育的机会,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以后,吴昊几乎不翘“小尾巴”了。

  其实,给孩子制造一些麻烦就是在给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父母应该明白,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一些麻烦或困难可以磨练孩子的意志,有助于孩子挑战挫折,克服挫折,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

2. 把握好目的性和针对性

  父母在给孩子创设受挫折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他的韧性,同时又不会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限度而使孩子丧失信心,当然,父母还要及时鼓励孩子进一步努力。

  比如,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如果他拿不到想要的物品,父母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拿到物品。对于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参加各种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游戏,在游戏中让他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等。

  有一位外国专家带着夫人和孩子到中国讲学,住进宾馆后,夫人就告诉孩子,马上换好衣服准备出去吃饭,然后那位夫人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不一会儿,7岁的儿子换好一身短衣短裤,走出自己的房间,4岁的妹妹穿着一条红裙子也走了出来,显然,他们还不知道北京的温度比较低。妈妈看了看他们,什么也没说,和大家一起出了门。很快,两个孩子就有点冷了。妈妈看着孩子们发抖的样子,一句埋怨的话也没说,从背包里拿出了长衣长裤递给兄妹俩,孩子二话没说,立刻就穿好了。

  其实,这个挫折教育的机会是孩子自己创设的,只是父母没有“阻拦”它,让它成为了一次非常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孩子的机会。

  父母可以想一下,如果这个故事中的夫人是您的话,你会怎么做呢?其实,在孩子出门前,很多中国的父母就少不了唠叨,一定会坚持让孩子换上后衣服才出门。这当然也不错,但是如果孩子拒绝的话,可能又会有一场争吵和哭闹……

  一般而言,孩子没办法预料自己的认知行为将带来的后果,但是在受挫之后,孩子就会想,为什么会这样,他就会去找原因,这恰恰是提高孩子认知能力的重要时机。如果父母不让孩子成长的路上经历一些障碍的话,那么他也就不会增长排除障碍的智慧。

  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受挫机会是孩子的特殊财富,而这恰恰是又父母容易忽视的。因为面对简单的常识,父母很容易过早地或不经意间就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而不是让孩子去体验和思考。

  

3. 鼓励孩子勇于克服挫折

  在给孩子创设受挫机会的同时,父母也要鼓励孩子勇于克服挫折,并帮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勉励他正视现实,勇于进取。

  要积极鼓励孩子克服挫折,就应该让孩子向挫折发起挑战。那么,有没有鼓励孩子克服挫折的具体方法呢?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曾经教给父母们一个叫做“3C”的办法来帮助孩子们度过困境。所谓“3C”是指control(调整),challenge(挑战)和commitment(承诺)。

  “调整”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挫折并不等于绝境”,这是指在孩子心理和情绪上的调整。10岁的宁明因为考试发挥不好,没有进入班级前三名,妈妈鼓励他说:“我知道你考得不好心里很难受,但是,你在学校其他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不错呀,老师还特别打电话给我表扬你呢!”妈妈以此来“调整”宁明的心态。

  给孩子“挑战”的感觉则是为了让他学会在不高兴的事情中看到快乐的一面,这是给孩子一种心理挑战。宁明的妈妈继续对孩子说:“一次考不好没关系啊,妈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会考得很好,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也一定会更出色,宁明也一定会加油的,对吧?”

  “承诺”指的是用承诺的方式帮助孩子看到生活更为广大的目的和意义。妈妈接着对宁明说:“你一直都是妈妈的骄傲。只要你能够用心、努力,不管考的结果怎样,妈妈都会以你为荣。”

  就这样,通过调整、挑战和承诺,宁明也感觉好多了。所以,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努力和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时让孩子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这才是鼓励孩子克服挫折的关键。

二、磨练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我认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机会,讲到这一点,我还要对千方百计诬陷我者表示无限的感谢!?

——(中国)邹韬奋

挫折承受力是指一个人从挫折中恢复愉快心情的心理素质。不可否认,挫折承受力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要在这个社会上,不管是做什么,他一定会遇到挫折、压力和苦难,如果他的挫折承受力强,他就能够勇敢、乐观地去战胜它,反之,他就只能在挫折面前懦弱、悲观,无所适从,被挫折打败。

  今天的孩子大都生活在长辈的宠爱和父母的溺爱中,所以,大多数孩子存在着依赖心理,他们敏感、不愿承受困难、也不能接受批评。其实,这样对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非常不利,父母只有让孩子从小就经受一定的挫折锻炼,才能使他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迎接生活的挑战。

  面对当前的这种实际现状,父母一定要找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正确方法,让孩子都有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挫折中接受教育,从而能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联合向1635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时,97%的孩子选择“找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因为他们缺乏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其实,这正是父母过分呵护孩子的结果。

  

  2007年6月25日午饭过后,父母上班去了,18岁的晓军通过互联网查询出了自己的高考分数,只有498分,成绩不理想,与先前估计的560分相去深远。于是,当天下午,他非常不理智地选择用一根绳索结束了生命。父母下班回家后,瘫坐在地。

  第二天上午,在市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时,晓军的母亲在亲友的搀扶下几度晕厥。而就在前一天的中午,他们一家还一起有说有笑地吃饭。

  晓军是市重点中学的高三理科生,参加了今年的高考。25日是高考成绩公布的第一天。“下午父母上班去了,孩子到亲戚家上网查分,考了不到500分,距离他的期望有一段距离。没想到等父亲下班回家,就出了这事。”家人的朋友很痛心地说,晓军这样做,很可能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觉得愧对家人。

  对此,晓军的班主任感到不可思议,她说,晓军的成绩处在上游,数学和英语成绩都很不错,为人也很开朗热情。这孩子平时很听话,还是数学课代表。也能感觉到家人很疼爱他,高考结束后他的父亲就专门给他买了MP3,还说如果考得好奖励电脑。

  晓军的离去令人唏嘘,他的一位同学小赵今年的成绩也不好,没能实现自己一类本科的梦想,为此他也痛苦烦躁过,但最终能保持清醒头脑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只有找准问题所在,才知道应该怎样面对现实。”他说。

  某心理咨询专家说:“因考分不理想,一些心理素质脆弱的孩子会选择极端路线,在这个‘非常时期’,父母首先应该坚强起来,密切留意孩子的情绪波动。孩子情绪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没能为父母带来荣光的内疚,有对自己前途感到渺茫和失望等。父母应该减少因颜面扫地而引发对孩子的抱怨和责骂,要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失败。告诉孩子,高考并不是过独木桥,人生的机会其实还有很多。”

  

  有心的父母可以关注一下,每年高考后,都有很多关于高考生因成绩不理想而走上极端的报道。其实,这些孩子是典型的挫折承受力不强,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挫折承受力,从而经受不住一点挫折的打击。

  心理学家指出,让孩子适当受点挫折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有益。由此可见,对对现代家庭来说,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让他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这非常有助于培养他的独立意识和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美国,一些三四岁孩子玩耍时摔了跟头,美国父母并不去扶起孩子;美国父母去市场购物时,要么一手拉着孩子,要么在前面大步走,孩子在一侧紧追不舍,不管孩子累不累,就是不抱不背。

  日本有关部门组织17户市民到上海居民家中做客,日本母亲的教子方法让中国人大开眼界。有个日本幼儿,抓起一只生馄饨就往嘴里塞,中国房东想制止他,日本母亲却说:“别管他,这样他才知道生的不能吃。”小孩吃了一口,果然皱着眉头吐了出来。中国房东“看不懂”,日本母亲这样说:“让孩子尝试挫折,他才能获得成功。”

  其实,美国父母的做法并不代表他们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他们懒惰,更不是他们工作繁忙,顾不上照看孩子。恰恰相反,这正是他们疼爱孩子的表现,因为他们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自强和面对挫折时的应对能力,以让孩子适应将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他们的眼光不可谓不远。

  日本母亲为何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一位日本学者解释说:“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对孩子进行努力教育和挫折教育,让他们在失败中学会本领,将来才能自食其力。”日本的父母凭着这种紧迫感教育孩子,使日本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不怕挫折、勇于竞争、敢于拼搏的顽强性格。

  然而,我国一些父母的教子方法却与此大相径庭:打扫卫生,父母亲自代做;穿衣、洗澡之类也由父母包干;甚至是孩子做作业,父母也亲自代劳。父母对孩子“爱”得深切,对孩子“关怀”得细致,可结果怎样呢?教育出的孩子懒散任性,怕苦怕累,不爱劳动,眼高手低,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受到一点挫折、一点困难,就茫然不知所措。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战胜内心的恐惧,让孩子成为直面挫折,抵抗挫折的高手呢?答案很简单,要磨练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1. 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

  父母首先要明白,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让孩子吃苦并不是给孩子幸福。其实,挫折更能锻炼孩子,孩子在走出了困难和挫折之后,他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幸福。因为,幸福是在克服困难之后才获得的精神愉悦。

  可见,父母一定要树立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意识,挫折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通过体验应对挫折的过程,获得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更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他的动手实践能力。

  心理学有这样一种观点:一个人受一些挫折,特别是早期受些挫折很有好处,这可以催化他更快地成熟。所以说,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高尔基能成为世界著名文坛巨匠,与他童年遭受的挫折是分不开的;居里夫人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惟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与她从小历尽磨难、艰苦打下的知识基础和顽强的意志品格紧密相联;华罗庚能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也是在挫折中靠自起步、艰苦奋斗成才的。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未来的人生少一些悲哀气氛,多一些壮丽色彩的话,那就让孩子早一点懂得挫折是人生正常的“待遇”。这样,当挫折到来时,孩子就会懂得从容面对,而不是无奈逃避。进而,孩子就会获得他应有的坚强和成熟。

  挫折教育会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困难,会激发孩子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克服困难对策。一旦孩子学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他就会战胜困难,赢得抵抗挫折的能力。

2. 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整个过程中,父母应该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要教给孩子生活的常识和做人的道理,引导孩子用去开启生活的大门,辨别生活中的是非,认识生活的真谛。

  对孩子来说,面对挫折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避免的。孩子面对挫折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引导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因为这是挫折教育的关键。一般来说,孩子在经历挫折时,常会产生消极心理和抵触情绪,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父母应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性的评价,以增强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气。

  对此,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安妮·梅斯坦博士指出:当孩子遇到一些挫折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所有的挫折都会过去。也许这对成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孩子来说却很重要。孩子因为缺乏生活经验,遇到不能逾越的挫折,可能就会以为一切都完了,他以为这种消极情绪会长期持续下去,以为一次失败就会把一切都毁了。

  另外,父母平时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做好抵抗挫折的心理准备,让孩子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有时候会很残酷。告诉孩子,经受挫折是今天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正常现象,是不可以避免的,关键是正确对待挫折,并能经受住挫折。

  当孩子决定自己去战胜挫折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及时肯定他的这种行为,并鼓励他,赞扬他,这样,孩子就能增强自信心,从而坚定自己的行为,努力去实现战胜挫折的目标。

  同时,父母也要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帮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勉励他正视现实,勇于进取。孩子面对挫折,需要父母的引导,但引导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引导一定要正确无误。

  美国前总统里根对母亲的正确引导感慨颇深。母亲在他接连失意的挫折时期,给了他很好的引导,母亲总是说:“最好的总会到来,如果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而且你会意识到,要是没有从前的失望,成功是不会发生的。”是母亲的鼓励引导里根走出了失望的的泥沼,踏上了成功的人生大道。

  

3. 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

  磨练孩子的挫折承受力,还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包揽过多,事必躬亲。一味地赞美孩子、事事为他代劳,只给孩子一件美丽的衣裳,却不让他学习如何自己穿,这样的教养方式,不但无法培养孩子独立性及自制能力,反而会让孩子渐渐养成目中无人,稍不顺心便大哭大闹,日后如遇到一点小挫折时,可能就无法爬起来。

  今天的孩子似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中,无法独立地生活。其实,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就是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地面对挫折,能够较圆满地解决问题。

  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值得借鉴,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就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拥有自己单独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很多美国大学生都是自己去挣钱交学费。孩子成家时,父母往往只送上一个祝福,而不像中国父母那样,为儿子买房子、车子,为女儿置办嫁妆等。

  所以,父母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锻炼他独立生活的能力,从两三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睡觉,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服、整理床铺、吃饭、收拾玩具、上厕所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就让他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独立去解决问题,自己挣些零花钱等。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对孩子要有一致的立场,不要产生分歧,否则,就不利于孩子的培养。只有从小让孩子学会自己独立生活,他才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来,才能磨练他的挫折承受力。

  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自己走,父母无论如何都是不能代替的,既然如此,那就放一下手,让孩子自己生活一回吧!这样的父母是明智的,因为孩子将会获得一生的幸福。

三、教孩子学会坚持不放弃

  没有一次争取是一劳永逸地完成的,争取是一种每天重复不断地行动,要一天一天地坚持,不然就会消失。

——(法国)罗曼·罗兰

  坚持是指人在确信行动的正确性后而不懈努力,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让孩子学会抵抗挫折,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坚持,不言轻易放弃。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生活就像大自然一样,有阳春,也有金秋,有酷夏,也有寒冬。走运和背运也不可能持续很久。要让孩子永远坚信一点,无论受到多么大的创伤,经受多么大的挫折,也不管心情是多么的沉重,人生是多么的黑暗,都要咬牙坚持住。终会有一刻,乌云也会随着风散去,太阳就会重新升起来,彩云也会挂上蓝天。

  不幸的日子总会过去,关键是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永远不改变既定之目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许多赛跑者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所以说,只要坚持不放弃正确的目标或道路,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就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重量级拳击史上英雄辈出。被世界人民喜爱的拳王阿里因为体重已超过正常体重20多磅,速度和耐力也大不如前,医生给他的运动生涯判了“死刑”,他也已经4年来没有登上拳台了。阿里一度面临告别拳坛的局面,然而,他还是坚持重返拳台。

  1975年9月,33岁的阿里与另一拳坛猛将弗雷泽在菲律宾马尼拉第三次较量,前两次一胜一负。在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经筋疲力尽了,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可以说,这个时候只要有一片羽毛落在他的身上,也能让他轰然倒地,他几乎再也没有一点力气迎战第15回合了。

  然而,阿里还是拼着性命坚持着,不肯放弃。他心里非常清楚,对方和自己一样,也是只有出气的权利了。比到这个地步,与其说在比气力,不如说在比坚持力,就看谁能比对方多坚持一会儿了。他知道,这时候如果能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就有可能胜出。于是,他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誓死不低头的气势,双目如电,这让弗雷泽不寒而栗,他以为阿里仍存着很强大的体力。

  突然,阿里的教练邓迪敏锐地发现弗雷泽已经有放弃的意思,他把这个信息传达给了阿里,并鼓励阿里再坚持一下。阿里的精神为之一振,更加顽强地坚持着。果然,弗雷泽表示“俯首称臣”,甘拜下风。裁判当即高举起阿里的臂膀,宣布阿里获胜。

  这时,保住了拳王称号的阿里还未走到台中央便眼前漆黑,双腿无力地跪在了地上。弗雷泽见此情景,如遭雷击,他追悔莫及,并为此抱憾终生。在最为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阿里坚持到胜利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成就了他辉煌人生中的又一个传奇。

  一个人如果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意志去再坚持一下,这种坚持足以让他取得成功。正如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在《浮士德》中说的:“始终坚持不懈的人,最终能够成功。”如果阿里不能继续坚持下去的话,失败的也许就会是他了。

  可见,人生的较量就是能否再坚持一下的较量,轻言放弃的人注定不是成功的人。一位英国父亲是这样描述自己幼时的经历的:

  “有一次,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由于不小心,手指被同伴弄出了血,非常疼,我的眼泪就要掉下来了。但是,我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住!最后,我忍住了眼泪,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和小朋友们玩,因为我知道,一旦我的眼泪掉下来,同伴们就会认为我是懦夫,以后再也不会和我一起玩了。现在,我也告诉我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你就是强者!”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发现,他访问过的成功人士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在他们成功之前,都遭遇过非常大的艰难险阻。表面上看来,事情是应该罢手了,放弃算了,但他们都知道,他们正在突破成功的边缘,只差一步。于是,他们懂得坚持,他们就成功了。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惟一的力量是我的坚持精神。”理查·巴哈所写的一万字故事《天地一沙鸥》,在出版前曾被18家出版社拒绝,最后才由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发行。短短的5年内,单在美国便卖出了700万本;《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曾拿她的作品和出版商洽谈,也被拒绝了80次,直到第81个出版商才愿意为她出书。

  由此可知,当孩子做事情不顺利、不如意的时候,一定要让他学会坚持,哪怕再坚持一分钟,成功也许就会到来。有人说:“坚持是卓越和平凡的分水岭。”所以,让孩子学会坚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和挫折,一定要勇敢地坚持下去。

1. 让孩子心中拥有梦想

  一个人心中只要有梦想,并有实现梦想的决心,他就会坚持不懈地朝着梦想努力,总有一天,他的梦想就会成为美好的现实!

  孩子喜欢做梦,既然是梦,在父母看来难免就会有些不太现实,甚至是荒诞。但是,父母没有理由阻止孩子这些丰富多彩的梦,因为他的梦是健康的、积极的。孩子的这些梦会转化成他的梦想,父母要帮助孩子,让孩子的心中拥有梦想,并鼓励他把梦想变为现实。

  有一位木材商的儿子,从小生得呆笨,人们都称呼他为“木头”。事实也是如此,因为他直到9岁,才获得了一枚螺丝钉的奖励。

  一天,“木头”梦见国王给他颁奖,因为他的作品被诺贝尔看中了。醒来后,他很高兴,他想把这个梦告诉别人,但又怕被别人嘲笑,最后他只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假如这是真的,你就有出息了。因为上帝把一个不可能的梦,放在谁的心中,就是真心想帮他完成的。”

  “木头”心想自己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世界那么大,上帝却一下子选中了他。为了不辜负上帝的期望,“木头”真的爱上了写作。

  但是,“木头”一直没有把上帝等来,却等来了纳粹,于是,他被纳粹关进了集中营。后来他从集中营出来,继续坚持写作。在他36岁那年,他终于完成了第一部小说《无法选择的命运》,10年后,他的第二部小说《退稿》也诞生了,以后他又陆续又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2002年,就在他决定不再等待上帝时,瑞典文学院授予他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木头”就是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

  可以说,凯尔泰斯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好母亲。正是母亲让他拥有了这个在当时看来几乎是可笑的梦想。

  梦想是照亮孩子心灵的阳光,是孩子心中最美丽的憧憬。梦想诱发孩子的求知欲,它将引领他一路坚持,走向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没有梦想的孩子是没有未来的,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让孩子拥有梦想,孩子就会在自己梦想的画布上画出最美丽的图画!让孩子拥有梦想,因为梦想会让孩子学会坚持,从而让他走向成功。

  

2. 重视训练孩子的忍耐力

  孩子一旦学会忍耐,他就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做到坚持不放弃。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父母希望女儿能够有坚强的意志承受极限的考验,在刘亦婷10岁的时候,她与爸爸进行了一个残酷的训练:捏冰一刻钟!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要训练刘亦婷的忍耐力,刘亦婷需要在15分钟内捏一大块在冰箱里冻得结结实实的冰块。

  下面就是刘亦婷在1991年8月9日记录这件事的日记《和爸爸打赌》:

  嘿!告诉你吧,昨天晚上,我和我爸爸打了一个赌,结果呀,嘿,我赢了一本书呢!

  事情是这样的,晚上,爸爸从冰箱里取出一块冰,这块冰比一个一号电池还大呢。爸爸说:“婷婷,你能把这块冰捏15分钟吗?你办到了,我就给你一本书。”我说:“怎么不行,我们来打个赌吧!如果我捏到了15分钟,那你就得给我买书哦。”爸爸满口答应了。

  爸爸拿着秒表,喊了一声:“预备,起!”我就把冰往手里一放,开始捏冰了。第一分钟,感觉还可以,第二分钟,就觉得刺骨的疼痛,我急忙拿起一个药瓶看上面的说明,转移我的注意力。到了第三分钟,骨头疼得钻心,像有千万根冰针在上面跳舞似的,我就用大声读说明的方法来克服。到了第四分钟,我感觉骨头都要被冰冻僵、冻裂了,这时我使劲咬住嘴唇,让痛感转移到嘴上去,心里想着:忍住,忍住。第五分钟,我的手变青了,也不那么痛了。到第六分钟,手只有一点儿痛了,而且稍微有点儿麻。第七分钟,手不痛了,只觉得冰冰的,有些麻木。第八分钟,我的手就完全麻木了……当爸爸跟我说:“十五分了!”的时候,我高兴得跳着欢呼起来:

  “万岁,万岁,我赢了,我赢了!”可我的手,却变成了紫红色,摸什么都觉得很烫。爸爸急忙打开自来水管给我冲手。

  我一边冲,一边对爸爸说:“爸爸你真倒霉啊!”爸爸却说:“我一点儿也不倒霉,你有这么强的意志力,我们只有高兴的份儿。”

  这,就是我赢书的经过。你看,多不容易呀!

  让孩子学会忍耐,让他具备坚强的忍耐力,因为孩子学会忍耐,他就会以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只有坚持精神才不会让孩子与成功失之交臂。让孩子懂得在困难的时候,能懂得坚持一下,也许成功的曙光就会离他就更近了。

3. 注意不断地鼓励孩子

  在孩子做事没有耐心、不能坚持下去时,父母一定要坚持,千万不能因为孩子的要求作出让步,不能迁就孩子。否则,孩子就会总结出这样的经验:“爸爸妈妈总是听我的,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话,孩子做事就会越来越没有耐心,遇到一点困难就无法坚持下去。

  当孩子在做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时,比如,洗碗、擦桌子、收拾房间等,刚开始,父母可以在一边督促孩子,让孩子用心去做,直到把一件事做完为止。要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把它做完。但是,在做比较难做的事情时,孩子就可能就不能坚持把事情做完。

  这时候,父母要告诉孩子,越是在困难的环境里,越能锻炼他的坚持力。父母要鼓励孩子,做事一定不要半途而废。当孩子做事不能做到善终时,父母可以这样鼓励他:“孩子,你要坚持一下,如果这一条路走不通,就再试试其他的办法。不管是直接走还是绕道而行,只要能够走过去,你都应该试试啊!当你想要放弃时,你一定在心里要默默地给自己打气:坚持做下去,我一定会成功的!”

  当然,父母还可以加上类似这样的鼓励性的话:“我知道你一定会成功的!”“你做得的确很不错!”“既然已经开始了,你就应该坚持到底啊!”在这些温情话语的鼓励下,孩子就会激发出做事情的热情,并不断自我暗示,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勇气,他就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比如,当孩子不想学习时,可以鼓励孩子:“做完这道应用题就休息!”当孩子想让妈妈陪着出去玩时,可以对孩子说:“等妈妈洗完碗就陪你出去!”当孩子不想步行到公园去时,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边走,一边拍照,10分钟就到公园了。”

  所以,父母要懂得从生活细节入手,并不断鼓励孩子,日久天长,孩子的坚持力就会不断增强。当孩子经过努力,出色地完成一项工作后,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孩子表扬,强化他做事能坚持的好习惯。

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

——(苏联)高尔基

  

  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不是得意忘形,更不是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就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就是以高昂的斗志迎接生活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大凡自信的人都能战胜自己,告别自卑,摆脱烦恼,从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的喜悦中肯定自己,不断地创造生命的亮点,成就人生的辉煌。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相信自己,那么,一切困难都将不会是困难的。因为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而必备的、重要的心理素质。”

  自信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阶梯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自信力对于事业简直是一个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不可否认,在许多伟人身上都有超凡的自信心,也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并鼓励自己不断努力,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都是自然界最伟大的造化。所以,只有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对自己充满自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力,他才能将自己生存的意义充分体现出来。

  

  基恩博士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医生,他常常对人讲这样一个故事:

  很多年前,有几个白人小孩在一个公园里正玩得高兴。就在那时,一位卖氢气球的老人推着小车进了公园。白人小孩一窝蜂地跑了过去,每人买了一个,然后放飞。随后,他们兴高采烈地追逐着那些在天空中的飘舞的色彩艳丽的氢气球。

  与此同时,一个黑人小孩正蹲在公园的一个角落,只是羡慕地看着白人小孩在嬉笑,而不敢和他们一起玩,因为那些孩子都是白人,而他却是黑人。他没有信心与白人小孩一起玩。

  很快,白人小孩高兴地打闹着、嬉笑着跑到别的地方去玩了。当他们的身影消失后,黑人小孩才怯生生地走到卖氢气球的老人的车旁,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您可以卖给我一个气球吗?”

  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他,温和地说:“当然可以。你要一个什么颜色的?”

  那个黑人小孩鼓起勇气说:“我要一个黑色的。”

  老人满脸沧桑,他用惊诧的目光看着小男孩,然后给他拿了一个黑色的氢气球。黑人小孩开心地拿过气球,然后小手一松,黑气球就在微风中冉冉升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黑色的气球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升起,一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黑人小孩的后脑勺,亲切地说:“孩子,你要记住,气球之所以能够升起,是因为气球内充满了氢气,而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和形状。对一个人来讲,成败也不是因为种族和出身,最为关键的是心中有没有自信!”

  黑人小孩似乎明白了什么,他点点头,高兴地走了。其实,那个黑人小孩便是基恩博士自己。

  

  基恩博士正是从卖氢气球的老人那里获得了自信,最终成就了自己。可见,一个人只有满怀自信,才能真正沉浸在生活之中,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意志。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所以,如果想让孩子获得成功,就应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只有这样,他才能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奋斗拼搏,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从而走向成功之路。

  其实,人生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的磨难和痛苦的挫折,只要对自己有信心,总会走出困境,战胜挫折。所以,只要自信在,希望就在。

  

  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学博士独自一人驾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他在进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项心理学试验,并准备把付出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

  林德曼博士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抱有足够的信心,就能让自己保持精神和身体健康。当时,德国举国上下都注视着他独自驾舟横渡大西洋的悲壮冒险。在此之前,已经有100多位勇士相继驾舟横渡大西洋而惨遭失败,无人生还。但林德曼博士却坚持认为,这些死难者并不是失败在体力上的,而是在失败在了精神上。他们在精神崩溃和极度的恐怖中结束了自己的一切。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林德曼博士不顾亲友们的反对,亲自进行了试验。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并多次濒临死亡的边缘,甚至他的眼前都出现了幻觉,运动感也处在麻木的状态,当时,他真体会到了绝望的感觉。但只要这个念头一升起,他就马上大声自责:“你这个懦夫,难得你想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成功!”一种生的希望始终支持着林德曼博士,最后终于成功了。

  在回顾成功的体会时,林德曼博士说:“我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而这个信念在艰难中一直与我自身融为一体,自信充满了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应对挫折,克服困难,自强不息,获取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事实证明,拥有自信就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拥有充分自信心的孩子往往具有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所以他会比一般孩子更易获得各方面的成功。

  但是,比较遗憾的却是,现在缺乏自信的孩子随处可见。某权威媒体曾经对全国各地1000余名6~12岁的孩子做过自信心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40%的孩子自称对自己“至少一两个方面完全丧失信心”。这些孩子有的对自己的外貌、身高、体重等生理条件没有信心,还有的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运动水平和交友本领感到悲观。而进一步的调查却证实,实际上,这些孩子往往不论在外貌还是能力上,并不比一般孩子逊色。

  面对这种实际情况,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1. 充分相信并鼓励孩子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首先要充分相信孩子,并鼓励孩子。对于处于逆境中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要给其过早下定论,因为这无论如何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反而会让孩子偏离自信的轨道,越走越远。有人说,耐心等待,冬天会过去,春天就会到来。

  美国著名成功大师家戴尔·卡耐基14岁那年,继母给他买了一台二手的打字机,并且对他说了很多鼓励的话,相信他会成为一位出色作家。他接受了继母的想法,并开始向当地的一家报纸投稿。卡耐基知道继母的热忱,也很欣赏她的热忱,因为他亲眼看到继母是如何用她的热忱改善他们家庭的。

  来自继母的这股力量,激发了卡耐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和无穷的智慧发生联系,使他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对孩子来说,最残酷的伤害是对他的自信心的伤害,最大的帮助是给他以能支撑起人生信念风帆的信任和赞美。不论孩子现在是多么的“差”,父母都要多鼓励孩子,充分树立起他的自信,在人生的长河中做到信念永存,脚踏实地,孩子一定会步入成功的殿堂。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写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事实上,在冬天看见春天,是一种常被人们忽略的智慧,希望父母能重新拾起这种智慧,并把它运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

  可以说,鼓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孩子总需要得到父母的鼓励与夸赞,所以,父母应该利用好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善于对他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予赞赏和鼓励。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儿童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的好行为。”所以,父母的一句“再试试看,你一定能行”、“做得真棒”就有可能让孩子敢于藐视困难,带给孩子战胜困难的巨大勇气,就能让孩子拥有精神的支柱和感情的动力,让他重新唤回自信。

  只要父母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自己的细心关注去激励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就能给孩子带来成功的曙光,就能让孩子找到自信的源泉。

  

2. 善于给孩子传递积极信息

  父母对孩子持有的积极的态度,对孩子树立自信心有很大的影响。父母一定要学会适时抓住时机,找准孩子点滴的进步和成功,善于利用孩子心理特点,对孩子进行真诚的表扬,积极的肯定和赞赏,以及中肯的分析。给予孩子这些积极的信息就等于积累一些积极的情感,让孩子觉得自己还不错。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在父母传递给他的一次一次积极信息中慢慢培养起来。?

  传递给孩子积极信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反之,如果给孩子传递一种消极信息的话,那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打击伤害,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9岁的塞勒已经对作画完全丧失了兴趣,认定自己不是作画的“料”。原来,这源自5年前幼儿园老师对其所画一幅习作的随意评价,没想到这个随口而出的否定却在孩子心中扎下了根,使其对自己的作画能力产生了怀疑,最后作出了放弃的决定。但在此之前,他已作了几百幅画,而且其中有5幅还得过奖。可见,消极信息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压力,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越来越没有信心。

  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注意一定多给孩子传递积极信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给孩子传递的这些积极信息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孩子发现父母的“积极信息”在故意夸大其辞,或言不由衷,那么这条“积极信息”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自然也就达不到父母预期的效果了。

  

3. 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在看到孩子不断因成功而取得了宝贵的自信心时,还要注意要随时不断地巩固他的自信心。孩子在这样的自信心氛围中,自然也会每天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巩固这种宝贵的感觉,长此下去,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形成高度自信的良性循环。

  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先生在给中国家长的一封信中提到:“给孩子正面的回馈。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我小女儿小时常跟我说‘我好笨’,其实她一点都不笨,只是恶意的同学中伤。于是,我慢慢培养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记写得很好,就夸奖她,鼓励她再多写一点。她写出兴趣后,居然自己写了一本‘自传’,到处给人看,还放到了我的网站上的《个人背景》里。”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一定不要无故挑剔孩子,否则的话,孩子刚形成的自信很快就会消失。

  有一个8岁的女孩,非常喜欢拉小提琴,拉的曲子非常优美,而且,她还每天坚持练习好几个小时。另一个孩子的妈妈见此情景,对女孩的自信和努力非常好奇,就问女孩的妈妈:“你的孩子怎么这么自觉练琴呀?而且,她看上去非常喜欢拉小提琴。”女孩的妈妈微微地笑了,说:“我虽然不懂音乐,但是我懂得欣赏我的孩子,每当她练琴的时候,不论好坏,我总是对她说‘孩子,你今天弹得更好了,比昨天进步了’。我是她最忠实的听众,孩子非常喜欢拉小提琴给我听。”

  另一个孩子的妈妈终于明白了。原来,她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那就是一再给孩子挑毛病,找不足,而没有像这位8岁女孩的妈妈一样去及时巩固孩子的自信心。

  可见,孩子的自信心是需要随时巩固的。但是,在巩固孩子自信心的过程当中,家长要注意,不要过分赞扬孩子,以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父母只有随时地、恰当地巩固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能真正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五、让孩子拥有乐观心态

  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的峡谷中走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

——(英国)达尔文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这种积极的心态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会改变孩子看问题的态度,态度的改变成就孩子人生的改变。乐观是孩子需要保持的一种心态,一旦孩子具备这种心态,他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把握一个积极向上的方向,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乐观是一种美好的品格,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为人父母者,帮助孩子树立乐观的心态,有助于他健康地成长,也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幸福。乐观的孩子能够积极地接受挑战、应对不幸,其实他已成功了一半。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乐观是养生的惟一秘诀,常常忧思和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成衰弱而有余。”德国政治家罗莎·卢森堡也说:“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静和愉快。生活就是这样,我们也就必须这样对待生活,要勇敢、无畏、含着笑容地——不管一切如何。”从他们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乐观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这种精神。对于做任何事来说,乐观的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具备了乐观精神,他做起事来就会非常顺利。

  1998年7月21日,对我国著名运动员桑兰来说,是个不幸的日子。这一天晚上,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体操赛场,曾经荣获上海第八届全国运动会跳马冠军的中国17岁的优秀体操选手桑兰正在为即将展开的跳马决赛进行紧张的赛前试跳训练。

  桑兰在成功地连续试跳两次起评分为9.90分的高难动作之后,执著地她开始了第三次试跳,因为她太想为祖国再添一枚金光闪闪的奖牌了。她开始了助跑,加速,就像一只充满生机的奔驰着的小鹿向1.10米高的跳马奔去,就在她的双手触到跳马的瞬间,一名外国教练在跳马前突然闪现,精力高度集中的桑兰虽然犹豫了一下,但仍然在刹那间越过了跳马。然而,她的身体只在空中翻转了一周半,就“嘭”的一声头部朝下地跌落了下来,重重地落在了地板上。随后,惊呆的观众、中国教练员和运动员们很快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冲上去抱住跌倒在地板上的桑兰,呼喊着她的名字,但桑兰已无法动弹了……

  桑兰被送到了纽约著名的长岛拿锁县医疗中心。美方专家的会诊结果令世界震惊:第六、七颈椎为粉碎性的骨折,其他脊椎75%错位,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手术完成后,美国医生对外宣布:桑兰以后再也无法站起来了!正值花季少女,面对如此不幸,她的父母抱头痛哭,而桑兰却选择了用微笑来面对严酷的现实。

  10个月后,桑兰身体康复特别好,体重比刚出院时增了5千克,身高也长了4厘米,乐观向上是桑兰身体发生积极变化的主要原因。桑兰爱唱的卡拉OK曲子是《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她在公众场合总是面带微笑,使无数美国人为之惊讶和倾倒。桑兰说:“为什么不笑对人生呢?我已经瘫痪了,难道还要让别人因我而难受吗?”她的乐观精神,使她成为美国电视台“最有人气的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夫人还为桑兰颁发了勇敢奖。

  桑兰,这个拥有超常生命力和乐观天性的小姑娘在逆境中的快乐精神令全世界为之动容。克林顿、席琳·迪翁、成龙、里奥纳多都为她折服。在她就医的那家康复医院里,“超人”的扮演者与她同病相怜,但是在“超人”眼里,也许这个乐观向上的17岁的中国小姑娘更像一个超人。

  2000年3月,美国《少年人物》杂志对她进行了独家专访,赞扬她是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

  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尽如人意。当面对不如意、困难、不幸、灾难和厄运时,都应该让孩子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就像桑兰一样,首先要战胜自己,战胜了自己也就是战胜了别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把握人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游刃有余。

  阿兰是法国著名的作家。有一次,他在论述把快乐的智慧用于和烦恼做各种各样斗争时说:“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曾说:“面对黑暗、风暴、饥饿和意外的挫折,我们应该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让孩子学会乐观,接受现实,坚定信念,迎接成功的到来,这将铸就孩子一生的财富。

  乐观心态成就孩子,悲观想不开只能是害了孩子。心态不乐观,心理脆弱的青少年在我国每年都成上升趋势。据相关部门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5000万心理素质脆弱的孩子。

  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学会乐观。研究表明,拥有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乐观心态促使孩子免疫系统的抵抗力增强,身体和心理上的疾病一般就很少去造访他。

  法国作家大仲马曾经充满激情地说:“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勇猛前进。”生活中,乐观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精神,因为只有乐观的人才能做到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容易发现新事物,更容易战胜困难,达到成功的彼岸。

  其实,只要个人足够乐观,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足够优秀的人,当然,优秀并不单单指物质条件的优秀。我们肯定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乐观精神的人,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呢?

1. 积极营造乐观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湾,生活的基地,也是孩子健康心灵接受熏陶,获得精神安定的场所。孩子的积极乐观的心态首先源自父母,源自家庭,所以,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首先从父母自身做起。要做乐观的父母,给孩子营造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这对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有很大的益处。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智和才能的发挥至关重要。父母的教养态度如果比较热情、民主而非冷漠、独裁,孩子的智能就比较高。在温暖而充满爱的家庭中,父母能尊重和接纳孩子的问题,鼓励和赞美孩子的优良表现,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健全的人格,还能激发其创意而使其变得更聪明。”

  斯宾塞还希望父母们要学会用美好的感觉、信心与目标去影响孩子。他说:“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如果他感受到了你的积极,他会慢慢获得一种美好的人生感觉,信心倍增,人生目标感也越来越强烈。紧接着,别的孩子就会被他吸引,因为人们总是喜欢跟积极乐观者在一起。他就会运用别的孩子的积极响应来发展积极的关系,同时帮助他人获得积极心态。”

  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父母的优点与缺点一并吸收。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具有积极乐观的品性,那父母就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方式。所以,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充实与学习的过程。父母不仅要尽量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积极乐观,营造积极乐观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拥有一颗乐观的心。父母积极乐观处事的实例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

  做积极乐观的父母,营造一个乐观而温馨的家庭环境,在这样一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积极乐观,受乐观家庭环境的熏陶,注定会是一个乐观向上的孩子。父母要做孩子的积极乐观向上榜样。

  

2. 不要压抑孩子的快乐情绪

  要想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父母一定注意,不要压抑孩子的快乐情绪。快乐是一种基本的情绪,人本性中就有快乐的成分。快乐的最重要的来源是成就或创造的成果以及完成了有意义的活动。

  其实,孩子在出生后2个月左右,就有了社会性的微笑。对于孩子的想法、兴趣爱好,父母不要过分限制,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在学龄前,尽量给孩子一个自由自在活动的空间,让他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感受快乐。比如,刚学会走路孩子蹒跚着从远处走到母亲面前,他体验着的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做完了一件事,他得到了成就感。在孩子体验成就感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力量、信心和肯定。因此,快乐是一种动机力量,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就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而是要允许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例如,对于2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3岁的孩子允许选择上街时穿什么衣服,4岁的孩子允许选择假日去什么地方玩,5岁的孩子允许告诉买什么玩具,6岁的孩子则允许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

  一般来说,只有从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快乐的孩子很容易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因此,聪明的父母不妨做个“懒惰”的父母,让孩子自己去快乐地选择、处理自己的事情。

3. 教孩子学会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是一种智慧,体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积极的处世方式,同时,幽默风趣也一种生存的技巧。专家解释,所谓的幽默感就是通过语言或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让与自己互动的对象感到愉快的言语或举止。有这种言行举止的人,就称为具有幽默感的人。

  之所以让孩子学会幽默风趣,是因为具有幽默感的孩子通常会很乐观。其实,幽默感也有助于父母做到“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天性,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的童年时光。”

  孩子学会幽默风趣后,就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制造欢笑,让周围的人感到轻松愉快,自己也会富有成就感和自信。所以说,具有幽默风趣感的孩子,也较容易获得友谊。

  美国是一个崇尚幽默的国家。美国人不但认为幽默是一种可爱的性格,而且还把幽默视作可贵的品质。所以,在很多美国的父母看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也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幽默感三分天生,七分培养,所以在儿童教育专家的倡导下,许多父母甚至早在婴儿出世才6个星期时便开始了他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实际上,不少比较聪明的婴儿在这个时候往往已开始萌发了与开玩笑有关的幽默意识。

  1周岁左右的孩子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已十分敏感;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5~6岁时,对语言中的幽默十分敏感;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父母对于能起到增强孩子幽默感的活动,大多予以无保留的支持。

  孩子的幽默性格一旦形成,对他的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受欢迎度高,人际关系相对也就好得多。重要的是,幽默还能有效帮助孩子缓解学习中的压力和痛苦。所以,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较轻松地完成学业,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

  苏联著名诗人米哈依尔·斯沃托洛夫非常注重对孩子幽默感的培养。有一次,他的儿子不小心喝了半瓶墨水,当他走进家时,家里的人已经乱作一团,正准备把孩子送到医院抢救。但是,诗人知道墨水是不会让人中毒的,于是,他就很轻松地问儿子:“你是不是真的喝了墨水?”儿子得意地伸出舌头让他看。诗人拿出一叠吸墨水的纸来,幽默地对儿子说:“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了,你只能把吸墨纸吞下去了,这样才能把你肚子里的墨水吸出来呀!”诗人的一句幽默冲淡了全家的紧张气氛。

  可见,幽默风趣有着巨大的“威力”。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呢?首先,父母可以与孩子说笑话或表演滑稽的动作,用自己的幽默感感染孩子;第二,让孩子多读一些高雅的幽默书籍,但千万不要让他读内容低级粗俗的笑话书;第三,注意训练孩子的幽默思维,如脑筋急转弯等;第四,鼓励孩子尝试自嘲;最后,要让孩子一定把握好幽默风趣的度,不要过分。

六、坚定孩子的人生信念

  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

——(意大利)贝蒂

  一个人要想抵抗挫折,克服各种困难,坚定的人生信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人生的信念坚定,才会让自己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和目标,才会朝着预期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迈进,从而让自己离成功的人生越来越近。

  要正确认识自己,全面地看待他人和自己,这样就不会感觉自己很差,也不会感觉自己的力量很小,而不能克服困难,抵抗挫折,而是会坚定战胜挫折的信念。

  每个人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对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要想正确认识自己,就需要做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自己。所以,一个人特别需要用坚定的信念来完成自己的目标,成就自己的事业,成为强者。

  坚定信念,就是对自己面对的苦难和挫折充满必胜的信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要坚信自己能行,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达到目标。要给自己鼓劲,只有做好心理准备,才不会为一点困难而退缩。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然,每个人也要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但是,前进的路上一定会有挫折,这就需要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做自己幸福的缔造者。只要有了坚定的人生信念,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挫折都能战胜。

  意大利著名的数学家贝蒂曾说:“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是的,放弃信念,就等于死亡,只有信念才会让人经得起任何风暴。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就能大展宏图,就能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成为战胜各种挫折强者!

  1955年,18岁的吉尔·金蒙特已经是全美最有名气的滑雪运动员了,她的照片也上了著名的《体育画报》杂志封面。当时,她的目标就是获得奥运会金牌。

  不幸的是,一场悲剧让她的梦想都变成了泡影。1955年1月,在奥运会预选赛的最后一轮比赛中,金蒙特沿着大雪覆盖的罗斯特利山坡开始下滑,因为当天的雪道非常滑,刚开始滑过几秒钟,她的身子一歪,就失去了控制。她竭力挣扎着,想摆正姿势,可是一个个接连不断的筋斗还是无情地把她推下了山坡……

  当她终于停下来的时候,已经昏迷了过去。人们立即把她送往医院抢救,虽然最终她保住了性命,但她双肩以下的身体却永久瘫痪了。

  金蒙特希望获得奥运会金牌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但她面对困厄的斗志却没有被磨灭。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她整天和医院、手术室、理疗和轮椅打交道,病情时好时坏,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不断追求:去从事一项有益于大众的事业,来完成未竟的事业,这是她在意外发生之后的梦。

  在历尽艰难后,她学会了做很多事:写字、打字、操纵轮椅、用特制汤匙吃饭等。她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选听了几门课程,希望今后能做一名教师。当她向教育学院提出申请,系主任、学校顾问和保健医生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因为她根本就没有办法上下楼梯走到教室。

  不过,她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她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是的,功夫不负有心人,1963年,她终于被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聘用。由于教学有方,她很快就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金蒙特终于获得了教阅读课的聘任书。

  后来,她的父亲去世了,全家不得不搬到曾拒绝她当教师的加州去。金蒙特决定向洛杉矶地区的90个教学区逐一申请。在申请到第18所学校时,已经有3所学校表示愿意聘用她。学校特意对她要经过的一些坡道进行了改造,以便于她的轮椅通行,另外,学校还破除了教师一定要站着授课的规定。

  从1955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金蒙特从没有获得过奥运会的金牌,但她却得到了另一块金牌--为了表彰她的教学成绩而授予她的。

  之所以金蒙特能取得后来的成就,就是因为信念的伟大力量!可以说,信念是成功的起点,是托起人生大厦的坚强支柱。在人生的旅途中,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遂愿。就像金蒙特一样,有的人身体可能先天不足或后天病残,但却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创造出常人难以创造的奇迹,靠的就是坚定的信念。所以,毫无疑问,对于一个有志者来说,信念是他立身的法宝。

  可见,面对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和磨难,父母要让孩子在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同时,更要让他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孩子只有坚定信念,他才能在人生的顺境和逆境中、在人生波谷和波峰都能够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因为,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人生的轨迹并不是预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无论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坚强的信念永远都是一股巨大的动力,它可以推动一个人去做其他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要让孩子懂得,其实人生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的磨难,经受多少困难与挫折,只要心存坚定的信念,就一定会走出困境。信念在,希望就一定在。

1. 教孩子认识信念的价值

  作为父母,要想坚定孩子的人生信念,首先应该教孩子认识到信念的价值。其实,信念的最大价值就是支撑一个人对美好的事物孜孜以求。坚定的信念,就像蕴藏在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炬,就是保证一生追求目标成功的内在驱动力。

  美国第19届总统拉瑟福德曾说:“我们应当认真努力增强我们的信念,信念的每一次增强,都是生活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一种扩大。”其实,人世间一切卓越的功勋和伟大基业的建成,都是坚定的信念所结的果实。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遇到挫折和困境时,只要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因为信念能够给人以勇气,给人以智慧,能让一个人在绝境中产生巨大的激情,从而战胜挫折,勇往直前。

  告诉孩子,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生命的穿越中可能会有阳光的普照,也可能会有狂风暴雨,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是否有奋勇向前的坚定信念。人生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只要与信念同行。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并愿意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迟早有一天会让梦想成真。

  有人说,信念是人生的太阳,是前进的动力;信念能让身处逆境的人扬起前进的风帆,能让遭遇不幸的人鼓足生活的勇气。

  信念的价值是巨大的,信念的力量也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孩子对信念产生怀疑。虽然,成功的梦想或战胜挫折的前景有时候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有信念的指引,他就能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依然坚守住脚下的一方土地。正如航海家哥伦布所说:“上帝可以辜负生命,却绝不会辜负生命坚持的信念。”

  其实,教育孩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既不在于天天和他讲大道理,也不在于一定要就读所谓的好学校,更不在于门门功课考多少分,关键是从小就要给他一个信念,让他真正认识到信念的价值。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坚定他的人生信念。

2. 让孩子树立必胜的信念

  要想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帮他走出挫折的困惑,就一定让他树立必胜的信念。有了必胜的信念,孩子就不会走偏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去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地。

  孩子正确的信念要靠父母的正确引导。可以说,孩子有什么样的信念,父母有着巨大的责任。孩子必胜的信念须从小一点点培养、一点点树立。所以,父母要锻炼孩子击败生活中不同挫折的勇气,让他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某电视台播放了一期节目,嘉宾是一位17岁女孩,但却被誉为少年作家。她从七八岁就开始写作,之后便出书,已经出版了四五本书了。她很阳光,性格很开朗,也非常健谈,节目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她的欢声笑语。当主持人问她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时,她这样回答:“我觉得这不是我是不是天才的问题,而是我必须相信自己是一个天才……”她的回答让人出乎意料,而她母亲的回答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当主持人问她是否觉得她的孩子是天才时,她却说:“我觉得每一位父母都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个天才。”

  其实,母女俩关于天才的回答值得深思。或许对这位少年作家来说,只有当她相信自己是个天才时,她才有勇气和力量面对写作和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挫折。而少年作家的母亲也同样深信,她的孩子就是天才,她一定能获得成功。可见,对她们而言,是不是天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念,一个坚定的信念。凭借着这个信念,她们一定会战胜一个又一个挫折。

  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树立必胜的信念,让他相信自己能行,能成功。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该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鼓励,从小就给他一个信念——我独特,我优秀。让他在成长的路上,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微笑,多一份坦然,让他有勇气去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3. 不断地给孩子传递信念

  “你给他鲜花,他就留给你芳香;你给他荆棘,他就会还你针刺。”这是一位成功母亲的教子理念。

  当她第一次参加家长会时,幼儿园老师对她说:“你儿子有多动症,在椅子上坐不了三分钟,你最好带他去看看医生。”当时她心里很不是滋味,然而她回家后却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你原来在椅子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全班只有你进步了。”那天晚上,她的儿子第一次独立洗刷,乖乖地上床睡觉了。

  儿子上小学了,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学生,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48名,我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带他到医院查查。”回家的路上她流泪了,然而回到家里,她却笑着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你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就会超过你的同桌。”说到这儿,她看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亮了,沮丧的脸也舒展开来。

  儿子上初中了,又有一次家长会,老师对她说:“按你孩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走出校门却惊喜地告诉儿子:“老师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再努力一点,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儿子考上大学了,当拿到儿子的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她哭了……

  显然,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真诚的爱和充满信心的期望创造了奇迹,诠释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无论别人怎样评价孩子,她始终站在孩子的一边。正是她一次次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一次次执著地给孩子传递坚定信念的信息,一次次给孩子希望,才引导孩子走进了阳光地带,成就了孩子。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优秀的品质和独特的潜能,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方向。所以,父母多用鼓励和赞美来肯定孩子的言行,不断给他灌输一种信念,慢慢地,希望的种子就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因为,孩子终究会意识到信念的存在、信念的力量,终究会重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给孩子传递信念吧!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其实就在父母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里……

  

4. 避免语言暴力打击孩子

  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避免语言暴力。作为父母,用严厉的语言警示孩子的某些行为是必要的,但严厉应该有一个“度”,一定不能触及孩子的人格,更不能常用和滥用。否则,过激的语言就会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导致孩子的情绪不佳,充满挫败感,从而不会让孩子建立坚定的人生信念,因为父母的过激语言让他怀疑自己的能力。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父母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不应该忘记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所思所想,不应该用自己的眼光和标准去衡量、看待孩子的成长。

  只有帮助、赞扬和尊重孩子,他才能收获纯真、善良和进取,并能够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相反,如果父母只注意孩子身上缺点,就会抑制他的优秀品质的成长,阻碍他坚定的人生信念的形成。因为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正如一位名人所说:“如果你希望培养一个庸人,你不妨经常骂他‘窝囊废’;如果你愿意孩子长大后是个笨蛋,那你就可以天天冲他大吼‘你真笨’!”

  所以,要想坚定孩子的人生信念,让他有勇气战胜挫折,父母就一定要避免自己用语言暴力打击孩子。为此,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对待孩子的方式应灵活调整,多用鼓励和赏识;二、了解孩子属于哪类气质,针对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对策;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聆听孩子的声音,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

 七、教孩子学会缓解压力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英国)贝弗里奇

  孩子需要适度的精神压力,因为压力也是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必要条件。但是,过度的精神压力,却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比如,每年高考时都有考生在考场晕倒,就是因为临考前过多地考虑了考试成绩的好坏对自己一生的影响,这种心理上过重的精神负担必然会给他造成巨大的压力,从而造成精神的过度紧张,妨碍大脑的正常思维活动,结果反而不会考出好成绩,甚至在考场上晕倒。

  过度的精神压力还容易造成孩子情绪消沉、自我封闭,甚至是悲观厌世。如果孩子长时间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性疾病的发生,严重的可导致性格变态,少数孩子还会自杀。

  有人曾说,在世界所有的民族中,日本是一个自杀倾向比较严重的民族。这与其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经常处于高度精神紧张之中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一项研究调查了三所大学的962名学生,其中307名学生(31.9 %)有过自杀的念头,42名学生(4.3 %)企图自杀过。分析认为,他们因为面对竞争的巨大心理压力,经常遇到挫折困扰,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所以就萌生了自杀念头。

  在我国,据北京、天津和杭州等大城市的相关调查,有16%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精神方面的疾病所占的比重最大。这与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理想与现实相差太大,从而经常产生挫折感、孤独感和自卑感有很大的关系。

  由此可见,让孩子学会缓解压力是多么的重要!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如果不把心中想的事情说出来,心中的有毒瓦斯就会郁积在肚子里。然而,这种有毒的气体是必须做适度宣泄的。

  

  杨天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部门主管,他这个位置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想起刚到公司的那段日子,这个时候的杨天备感欣慰。刚到公司时,杨天年轻又有活力,积极进取,努力地工作,他的业绩得到同事和上司的称赞,而杨天也为此感到自豪。当时,公司的业务经理刚刚辞职,这对他是很有诱惑的机会,其他的同事也都看好他。可是,公司的决定却让他和同事们很意外,因为公司任命了一个业绩不如杨天的人坐上了这个位置。

  那天,虽然杨天表面上没有任何意见,但是心里却非常不满。下班后回到家,他感到压抑、郁闷,他想,自己的业绩比那个同事好,又那么努力工作,可公司为什么不提升自己,这真是让人气愤。他心里一直很别扭。

  忽然,他发现了上大学时买的篮球,于是他拿起篮球在地上拍了起来,一直拍得大汗淋漓才停下来,然后洗了个澡,此时他觉得格外轻松,心情也平静下来了。他又想起那件事,可是想法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他想,也许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还需要继续努力,所以公司的领导才没有委任他。想到这里,他决定更加努力地工作。

  不久以后,杨天一下就被公司从部门主管提升为行政副总裁,主管公司的业务和公司人员的管理。杨天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从此,他对那个篮球产生了兴趣,每当一有烦恼,他便去拍那个篮球,将忧虑发泄出来。杨天称那个篮球为“除烦恼球”。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这样,如果因为某些事情而烦躁不安的话,那么就应该找一种缓解压力的方法,把心中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压力往往与苦难、意志和社会责任心有关。每个人都要生存,都要不断地奋斗,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而这种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压力。一个人如果不善于缓解压力,这些困难就成为他人生之路的阻力和障碍,从而让他畏缩、退却,最终让他一事无成;相反,如果一个人善于缓解压力,他就会把这些苦难一个一个地克服掉,从而在人生的路上大踏步向前进。

  可见,对一个人来说,是否能够缓解压力对他人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那么,要想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就必须学会缓解压力。

  在加拿大魁北克山麓,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有一个独特的景观:西坡长满了松柏、杉树等大大小小的树,而东坡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只有雪松,就像被精心挑选过一样。这一奇异景观曾经吸引很多人前去探究其中的奥秘,遗憾的是,一直没人能够揭开谜底。

  1983年冬天,一对婚姻濒临破裂而又不乏浪漫的加拿大夫妇,准备做一次长途旅行,以期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两人约定:如能找回就继续生活,否则就分手。当他们来到那个山谷的时候,下起了大雪。他们只好躲在帐篷里,看着漫天的大雪飞舞。

  不经意间,他们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是比西坡的雪下得大而且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然而,每当雪落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桠就会弯曲,使积雪滑落下来。就这样,反复地积雪,反复地弯曲,反复地滑落,无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西坡的雪下得很小,树木很少受到损害。

  妻子若有所悟,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其他的树,只不过由于不会弯曲而被大雪摧毁了。”丈夫点头之际,两个人似乎同时恍然大悟,随即忘情地拥抱在了一起。丈夫兴奋地说:“我们揭开了一个谜——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去适应;在适应不了的时候,要像雪松一样弯曲一下,这样就不会被压垮。”

  一对浪漫的夫妇,通过一次特殊的旅行,不仅揭开了一个自然之谜,而且也找到了一个人生的真谛。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每个人都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各种压力,而孩子对于压力的承受力尤为脆弱。从刚懂事到上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压力”两个字的分量就不知不觉地压在了孩子的身上,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学会缓解压力,让他努力去寻找推动自身发展的动力,这样,他就会成为生活的主人。

  

1. 指导孩子学会平衡心理

  一个人能否做到让自己放松,关键是要对自己提出合理的期望水平。父母应该让孩子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据此提出适合自己的合理期望。不要想事事都做成,也不要希望每事事都完美。人的一生可能不很伟大,但却活得有价值。只要让孩子能够这样想,他就会平衡心态。

  纵观各行各业的能手之所以能成功,就因为他们根据优势提出合理期望。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让孩子平时就要养成乐观、豁达的习惯,这是心灵里不可或缺的精品。只有胸怀似海的人,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特别是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大度来。让孩子不要一遇到挫折就自怨自艾,或在别人身上发泄私愤。要让孩子不嫉妒别人,学会宽容和宽恕,这样他就能忘却那些不愉快的事,消除产生精神紧张的根源,从而获得比以前更轻松、愉快的心境。

  让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行。”做任何事都不要害怕失败,只有自信才会抓住成功的机会。要让孩子善于挖掘自身的潜能,改善原有的认识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自己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和调节能力。克服自卑心理,精神负担就会少得多。

  另外,还要让孩子学会宣泄,寻找解脱的良策。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可以让孩子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看电视、找朋友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也可以在适当场合大声喊叫或者痛哭一场。

2. 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休息

  如果孩子不能得到足够的睡眠,休息不好,就会感到身心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就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带来压力。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比如,可以让孩子每星期找一个晚上(如周五晚上)9点或8点上床睡觉,这样做,不仅会让孩子一个星期以来所累积的疲倦得到缓解,也会给孩子一个轻松周末的开端。星期天也很适合孩子提早睡觉,因为,星期天的事情通常比较少,而且,提早睡觉也可以让孩子充分休息,好让下一个星期有一个好的开始。

  有关研究和实践证明,劳逸结合有利于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孩子稳定情绪,利于孩子增强记忆力。劳逸结合是孩子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父母一定不要顾此失彼,只要孩子用功学习,不顾孩子的身体。

  另外,教育专家认为,娱乐是孩子缓解压力的较好途径。所以,父母要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沉浸在快乐的事情之中,压力自然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了。当然,父母也可以带孩子走进在大自然,共度悠闲的时光,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在大自然宽大温暖的怀抱中,孩子就会把一切烦恼、紧张、压力都将置之脑后,随风飘散。

  

3. 教孩子把压力转为动力

  不管人们喜欢与否,在压力面前,是没有人是可以“免疫”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竞争和压力在所难免。这样说来,学会变压力为动力就是一种必备的生存智慧。用自己的努力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就像积压的火山终于喷发一样,必将爆发出耀眼的辉煌。

  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社会里,每天面对的压力林林总总。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力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总是攫住人们,让人无处可逃。但压力并非是一件坏事,很多时候,人们需要一种力量来推动着自己前进。

  在物理学上,高温再加上五万到十万个大气压,“巨大”的压力能使石墨“脱胎换骨”变成钻石,倘若这种压力“施加”到了普通人身上,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不会也有奇迹发生呢?

  事实证明,重压之下,精神萎靡、畏缩不前的大有人在。而笑迎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最终让自己变成“钻石”的,也不乏其人。

  日本的游泳运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的训练方法很特别。他们在游泳馆里养了很多鳄鱼,游泳队员每次跳下水之后,教练都会把几只鳄鱼放到游泳池里。几天没有吃东西的鳄鱼见到活生生的人,立即爆发出野兽的本性,拼命地扑向运动员。

  运动员尽管知道鳄鱼的大嘴已经被紧紧地缠住了,但是,当一个人面对猛兽来势汹汹的样子时,总会心生恐惧,所以,这些运动员条件反射似的拼命往前游。

  虽然这种方法有些极端,甚至有些危险性,但是,应该看到,人的潜力确实是无限的。一个人如果长时间生存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之下,可能过不了多久,他的各项本领都会被忘记。如果这时,再把一个长期生活在无压状态下的人放在正常的环境之中,也许都无法适应,更不用说出色发挥了。

  正因为如此,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可见,压力往往也是动力。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不应惧怕压力,甚至可以让他主动寻找一种压力,如果每天都给自己一点压力,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压力在他的手中也就自然而然变成了动力了。

4. 教孩子调节心理的方法

  心理专家解释,心理压力有两种:一种对人有益,另一种则对人有害。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那就是有益的压力。此时,他会心跳加速,血压稍微升高,体内释放出肾上腺素,而且呼吸变得急促。有害的压力对身体并没有好处。研究表明,因为成绩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好等类似因素所产生的有害压力,会导致愤怒,挫折,精疲力竭,沮丧,头痛,高度紧张,失眠,注意力无法集中,消化不良,厌食,喜怒无常,或是因为免疫系统的失调而导致无法抵抗感冒和一般病毒。所以,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会控制这种压力。

  第一、培养正确的态度。把压力视为生命中的转机或挑战。如果能接受这些挑战,就会更加了解自己,也能培养面对这些压力情境的有益技巧,以免伤人伤己;同时,更能掌握人生方向,有信心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二、不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如果不顾自身实际,只想优秀,拿第一,就会给自己增加巨大的压力。

  第三、辨别轻重缓急。处理事情时不要操之过急,懂得为重要的事件排列顺序,这样可以避免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危机,能正确对待潜在压力的利弊得失。如果能进一步结合前面学到的时间管理技巧,来决定轻重缓急的顺序,就更能掌握决策技巧,不致偏离目标,对学习、日常生活得心应手。

  第四、及时沟通。在尚未排除压力产生的内在原因之前,注意及时与同学、朋友、老师以及父母沟通,试图找出产生压力的原因并加以矫正。

  第五、深呼吸。面临压力时,最好让自己暂时脱离焦虑的情境。可以呼吸一点新鲜空气,舒服地坐在桌子前,闭上眼睛,每秒数一个数,从1数到4。然后,用鼻子吸气,让肺部充满空气,直到有点不舒服为止。暂时屏气凝神,再从1数到4,数到4时,从嘴巴吐气。只要重复几次这个动作,就能消除压力。也可以试着把全身的肌肉绷紧20秒,然后放松。这个方法也会让人达到放松的效果。

  第六、保持弹性。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要将其视为成长的机遇,而不是破坏的来源,并勇敢地接受它。不要认为自己的想法或感觉一定正确,也不要埋怨任何不公平要在危机中寻找转机,以达到目标。

  第七、做有氧训练。有氧健身运动包括步行、慢跑、骑车、各种球类运动、跳健美操、跳绳、游泳等。为了达到有氧训练的效果,所选择的运动一定要能提高心率,使呼吸急促,并且保持10~20分钟不间断。有氧健身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内的递质——内腓肽分泌,使身体获得愉悦感,有助于情绪稳定。

  第八、试着冥想。冥想的放松方式在东方宗教里已经沿用了几千年,而且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事实上,冥想对于减缓压力有百益而无一害。按照前面的放松方式使自己放松,关注呼吸。

  呼吸时,平静地重复一个词或是短语(比如“啊”或“平静”),当其他思想涌入大脑中时,镇静地将它们赶走,并回到重复的词上来。开始从10或15往回数,数到1的时候,自己就进入了潜能状态。在潜能状态下,可以静静地不想任何事情。此时的境况最佳,处于一种无念无想的状态,可以净化自我,想象白光不断进入体内,不断吸收补充能量,并开启无限的潜能与智慧。然后大大地睁开眼睛,就完全清醒,感觉非常舒服。

八、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

  除非你亲自尝试一下,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你能够做什么。

——(英国)马里亚特

  尝试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可以让孩子接触到他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让他能够学会以前不懂的东西,从而增加他对新鲜事物的体验和认知,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尝试还可以让孩子增加信心,更快地成功,甚至是转败为胜,正如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的:“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就能成功。”

  事实上,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一定会尝试很多事情。在不断地尝试中,他才会获得成功的欢乐和生活的体验。如果父母因为过于保护孩子,而剥夺了他尝试的权利,那么,孩子就永远无法取得进步,无法获得成功,他也会越来越没有自信。

  在孩子尝试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有恐惧的心理,害怕自己做不好。这时,父母首先要用赏识的眼光来欣赏孩子,然后不断鼓励他大胆尝试,去获取成功的经验。

  一对夫妇带着儿子到游乐场去玩。当男孩对秋千产生好奇时,爸爸就把他抱到了秋千上。男孩刚刚坐上秋千,秋千就摇晃起来。男孩吓得大叫:“爸爸,我害怕,我会摔下去的!”

  男孩的妈妈一阵紧张,赶紧上前对丈夫说:“多危险呀,你赶紧抱他下来吧!”但是,男孩的爸爸却没有这样做,他对男孩说:“你抓住两边的绳子,就不会掉下来了。”

  “不,我害怕!”男孩缩起身子,一动也不敢动。“那好吧,我抱你下来。但是,我可要先玩一会了!”说着,爸爸把男孩抱了下来,自己却坐了上去。只见他抓住绳子,来回晃动了几下,秋千就开始摇荡起来,不一会儿,就荡得很高很高。

  “爸爸,你真厉害!”男孩看到爸爸荡得这么高,高兴地欢呼起来,并露出了羡慕的神情。

  爸爸见儿子心动了,于是说:“要不,你再来试试?”男孩高兴地同意了。这一次,尽管男孩还有点害怕,但是,他仍然坐在秋千板上不住地扭着身体,希望把秋千荡起来。他的动作十分难看,秋千也没有荡起来。

  在一旁的妈妈看着儿子滑稽的动作,哈哈大笑起来:“宝贝儿,你这是在荡秋千吗?动作简直是太难看了!”男孩听到这话,似乎有点泄气。

  这时,爸爸连忙说道:“不是的,刚开始要想秋千荡起来,都要这样做的。我们的儿子做得很好,一会儿就会荡起来的。”

  妈妈听出了爸爸的意思,连忙说道:“哦,我想起来了,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我就是这个样子的。”

  “是吗?”男孩听到妈妈这么说,一下子就来劲了,“那我再用力荡几下!”

  “是这样的,”爸爸及时鼓励他说,“每个人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都很害怕,总是害怕会摔下来。实际上,只要你紧紧地抓住绳子,是不会摔下来的。”

  男孩的秋千开始荡起来了,爸爸微笑地看着他说:“爸爸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也是害怕得要命,一动也不敢动。你比爸爸强多了,我相信你一定会荡得很好的。”

  “真的吗?那我现在荡得好不好呢?”男孩明显很高兴,秋千已经随着他的动作摇荡了起来。小男孩的欢笑声回荡在天空中。

  孩子在尝试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父母说:“算了,太危险了,还是不要做了。”“小心点,你会伤到自己的!”这样,孩子想尝试做事的微弱愿望一下就会被父母“爱护”得无影无踪。但如果父母试着鼓励孩子说:“没事的,来试试吧,但要注意……”同时,父母要教给孩子必要的防护方法,这样就可以让孩子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在尝试做事的过程中,孩子如果表现出缺乏自信心,父母可以善意地对他说:“孩子,你比我强多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实际上,对孩子来说,这样鼓励的话会给他极大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能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要想有所发现,就必须大胆地进行各种尝试,虽然这些尝试可能会以失败告终,但是要不断总结教训,在总结的过程中,就会找到全新的方法。世界著名声乐家贝弗利·西尔斯说得好:“失败了,你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不去尝试,那么你注定要失败。”

  另外,父母一定要注意,当孩子大胆尝试后失败了,一定不要呵斥与批评孩子,孩子需要的是鼓励的话语和对原因的分析。这时,父母可以给孩子讲名人面对失败的故事,以激起孩子继续前进的动力。

  爱迪生小的时候特别爱动脑筋,也特别敢于尝试,但他的实验,总是失败。面对儿子的失败,爱迪生的母亲从来不呵斥,而是循循善诱,鼓励儿子继续尝试,继续实验。不知不觉中,爱迪生的母亲培养了儿子胜不骄败不馁的性格,并最终造就了一位大发明家。

  其实,对孩子来说,失败并非坏事,关键是教会孩子正确面对失败的态度。即使是失败了,也要鼓励孩子继续大胆尝试,这样孩子才有机会体会成长。

1. 正确引导孩子去尝试

  父母要想让孩子敢于大胆尝试,就必须引导他去尝试,而且,这种引导一定是正确的。

  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外国孩子和一个中国孩子都在玩沙子,他们都有一个漏斗和一个小桶。两个孩子都想用漏斗把沙子装到桶里去,但是因为距离比较远,等孩子走到桶边时,沙子就快漏光了。

  外国孩子就在那不停地装,不停地漏,他的妈妈站在旁边,并没有管他。小孩最后发现用手把漏斗的孔堵住就可以了,于是玩得津津有味,一直乐此不疲地跑来跑去。而中国孩子也在那儿玩,他与那个外国孩子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他的妈妈就看不过去了,说:“这还不简单,孩子,告诉你吧,就这样!”这位妈妈用手把漏斗孔堵住了。然后,孩子玩了两下,便说:“妈妈,咱们走吧,我想不玩了,真没劲!”

  可以说,那位中国妈妈在引导孩子,但是她没有正确引导孩子,孩子也没有体验到真正的尝试,没有快乐地体味到自己的聪明智慧的力量。可以说,那位中国妈妈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权利,剥夺了他成长过程中能够让他快乐的细节。实际上,妈妈的强行闯入,让孩子有一种严重的挫败感。和成人的现成经验相比,孩子会认为自己是愚钝的,他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候,他需要用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妈妈所谓的“引导”给他的心理上带来的划痕。

  所以,很多时候,父母试图把自己认为最行之有效的、现成的经验灌输给孩子,但是,对于孩子来讲,这是没有用处的,远远不如他自己尝试得来的经验更容易让他接受。

  父母应该明白,对于孩子来说,尝试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中,孩子才能逐渐地学习到为人处事的各种方法,增强自信心,提高能力,促使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2. 给孩子创造尝试机会

  有一个小女孩,平时特别爱喝酸乳。每次都是妈妈替她把吸管插上,把酸乳送到她嘴里。有一次,妈妈没空给女儿插吸管,结果女儿对着瓶嘴咬来咬去,怎么也喝不到酸乳,于是哭着向妈妈求助。妈妈这才意识到,由于自己的包办代替,孩子连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做。于是,这位妈妈决定创造机会让孩子大胆尝试。经过一阶段时间的尝试,孩子养成了自己想办法、自己动手的好习惯,不但凡事都想自己试一试,还给妈妈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去尝试,以此来培养他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这样,他就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成长起来。

  真锅博先生是日本的著名插图画家,他特别推崇让孩子尝试新鲜事物。在其著作《独自旅行的教育》中,他曾提到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如果他发现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是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那他就会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去尝试。

  比如,关于发电报这件事,孩子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真锅博先生就对孩子说:“你去给你在美国的叔叔发个电报!”然后,他就告诉孩子最基本的要求、收电报者和电报的内容,但并不告诉孩子具体的办理手续,只是建议他,如果有什么地方不明的话,就去问邮局里穿制服的工作人员。

  不可否认,这种创造机会让孩子尝试新鲜事物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有一点请父母注意,在给孩子创造尝试机会的时候,不要将具体的做事过程说得太细致,否则,孩子就会丧失新奇的体验感,尝试的目的就达不到了。所以,要想让孩子去尝试,就应该最大程度地让他自己去做事。

3. 把握好孩子尝试的度

  在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的时候,父母要把握好孩子尝试的度。因为,鼓励孩子去尝试并不代表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有原则、有条件的。

  比如,孩子尝试上互联网络,搜索到了不健康的网页,可能他开始并明白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开始浏览起来,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孩子尝试的度和方向一定要由父母把握好。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就像飞上天的风筝,怎么飞,很大程度上由孩子自己决定,但父母一定要掌握好手中的风筝线,不要因为只想给孩子自由,就忘记了手中的线,忘记了自己把握的原则。因此,在必要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拉一下手中的线,让孩子飞得更稳一些。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给孩子真正的爱

  

  父母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关心和爱护,真爱是一种智慧,是智爱而不是溺爱,真爱是给孩子更深沉、更高尚、更科学、更艺术的理智的爱。如果真爱自己的孩子,就请放开孩子臂膀,让他在蔚蓝的晴空展翅高翔!要知道,自由的雄鹰永远比禁锢在笼中的小鸟飞得更高、更远。

一、做孩子勇气的后盾

  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我们青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

——(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走一些弯路,也会偶尔有后退的情形发生,这时,父母不应该着急,也不应该慌张,至少,不应该把这种着急慌张的情绪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要知道,情绪是会传染的。

  一般来说,孩子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常常心里会没底,此时他就会从周围人的反应来验证和修改自己的想法,而父母往往是他最先接触的人。如果这时候父母能够坚定信心,对孩子说一声:“孩子,你一定没问题,妈妈相信你。”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正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战胜苦难的勇气,孩子就会从中得到力量,坚定自己的信心。相反,如果孩子看到身边最亲近的父母都手足无措,他又怎么能找到继续前进的信心呢?

  当孩子处于逆境中时,他如果知道父母是他勇气的后盾时,一定会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在逆境中生成的这种自信和勇敢足以让孩子战胜困难和挫折。

  我国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说:“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所以,一个人一旦有了勇气就一定能够粉碎厄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8.2级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3层教学校已经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难过了好大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救火队长挡住了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但这位父亲仍旧反复不断地问警察是不是来帮助他的。人们都认为他精神失常了,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

??? 这位父亲自己清楚,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在确认是父亲后,儿子说:“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孩子继续说:“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很多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儿子知道,父亲是他勇气的坚强后盾,所以,在遭遇到巨大的灾难时,他仍旧信心百倍,有着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恩格斯说:“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做孩子勇气的后盾,就等于在孩子人生征途中放置了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

  如果孩子失去了勇气,人生路上将充满黑暗,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自己。有了勇气的后盾,即使遭遇任何不幸,就像地震中的那个孩子,也能召唤起重新开始的信念。而这一切信念的根源,都是父亲那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话,这才是儿子信心的勇气后盾。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我崇拜勇气、坚忍和信心,因为它们一直助我应付我在尘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苏联著名文学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我们青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从中足见,勇气带给人的巨大力量。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真爱,不是孩子考好了就笑脸相迎,没考好就恶语相加。这样会让孩子怀疑父母的关心,认为父母关心的是成绩,而不是他。所以,父母一定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如果在他遇到问题时能告诉他,“有问题不怕,咱们一起找原因,一起面对,妈妈永远在后面支持你。”这种场景是多么温馨感人啊!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才能做孩子勇气的后盾,让孩子获得勇气呢?

  

1. 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

告诉孩子,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让孩子在希望教育中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希望教育是着力培养孩子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和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以促进他全面发展的一种素质教育。

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比如,在平时,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孩子想象自己的美好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孩子必定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包括困难,甚至是苦难。

  希望教育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要依靠父母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希望教育不可能为教育过程提供某一固定的程序或模式,但可以提供相关的原则和经验,以供父母借鉴。比如,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激励性原则与可塑性原则等。

2. 给孩子锻炼勇气的机会

  父母要锻炼孩子的勇气,给孩子锻炼勇气的机会。其实,这对父母自身的勇气常常也是一个考验。如果父母自身对困难、对带着一些危险的活动就害怕,很容易想象这样的父母会带出什么样的孩子。要知道,勇气是在磨练中生长的。

  很多时候,父母不给孩子锻炼勇气的机会,是因为担忧孩子的安全,但是为防止万一而牺牲孩子锻炼勇气的机会是很自私的,也是不理智的表现。

  父母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感情不受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伤害,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来的打击,所以为孩子的安全起见,而加倍保护孩子,以至于造成孩子缺乏勇气的弱点。

  所以,父母需要克服这种自私的心理,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给孩子锻炼勇气的机会,大胆鼓励他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有勇气的孩子。

  父母一定不要对孩子过度宠爱。有一些高三孩子的父母,不让孩子叠被子,不让孩子洗碗,甚至连洗袜子都是父母代劳。这样的关爱只会让孩子觉得理所应当,而忘了努力学习本就是自己的本职。父母不要什么事都冲在孩子前面,要让孩子去经历一些事情,孩子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父母更大的作用,是在后面做他坚实的后盾,而不是做孩子头顶的遮阳伞。

  

3. 避免给孩子消极的暗示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暗示”这种方法和理论归入道催眠术或者心理治疗之类的范畴。事实上,暗示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沟通而达到想要的效果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运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效果非常明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越少,它的教育效果越大。”相对于直接的批评来说,暗示性的语言往往能够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情感,并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日本著名教育家多湖辉有这样一种观点,积极的暗示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它往往可以使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多湖辉曾经用他小时候的经历来说明积极暗示的重要作用。

  小时候,多湖辉非常喜欢恶作剧,调皮捣蛋,不爱读书,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不理想。妈妈却没有责骂他,相反,她总是对他说:“现在你不喜欢念书,总有一天,你一定会喜欢念书的!”“妈妈看得出,将来的你会有卓越的成就!”

  妈妈把这些话经常挂在嘴边,这让多湖辉对自己的潜能深信不疑,因为这些话确实给了他很大的勇气。他说:“如果,这些话只是偶尔一两次说说罢了,那么,小时候的我一定不会相信,因为此话与实际情形相差太远。然而,这些话一直挂在母亲的嘴边,所以,后来我常想:‘也许,我将如母亲所料,日后会有卓越的成就。’也就是这种想法,使得我遇到困难、面临危险时,能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与积极的暗示一样,消极的暗示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给孩子一些消极的暗示,从而让孩子长期处于沮丧的境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会恶化亲子之间的关系。

  一位6岁的男孩与邻居小伙伴因为小事吵了起来,情急之下,男孩挥起拳头打了小伙伴一下,结果小伙伴哭了。男孩的父亲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他把孩子叫到面前,狠狠地批评他说:“你怎么可以欺负小伙伴,你竟然把他打哭了,看我不揍你!”说着,父亲就在孩子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其实,这位父亲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他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暗示孩子,对自己不满意的事情,就应该用暴力来解决,这种消极的暗示会让孩子在遇到类似情形时毫不犹豫地用暴力行为来解决。

  这位父亲应该这样做:把孩子叫到面前,对他说:“你把小伙伴打哭了,他现在一定非常伤心,如果是你被他打哭了,你会伤心吗?”这时候,孩子一定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父亲可以再进一步开导:“如果你们只是为了争夺一个玩具的话,你就先让他玩一会儿,然后你再玩一会儿,或者你们两个一起玩。”

  这时,孩子就会隐约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一点莽撞。父亲接着开导说:“现在,如果你想继续和他做好伙伴的话,就应该去向他道个歉,并把自己的玩具借给他玩几天。爸爸相信你一定会处理好的。”

  只有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才会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在父母的教导下,孩子也会有勇气去把事情圆满地处理好。所以说,父母要想做孩子勇气的后盾,就应该给孩子以积极的暗示,而要避免给孩子消极的暗示。

二、让孩子远离自卑感

  自卑的人,总是在自卑里埋没的自己,记住,你是这个世界上惟一的。

                          ——(中国)王绍男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卑感。关于自卑,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这样说:“人类都有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当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别人长大而自卑;当我们大的时候,却发现别人比我们更有钱而自卑;当我们有钱的时候,看到别人比我们更富年轻力壮而自卑。这样看来,自卑其实是不可怕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卑也是推动一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但是,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自卑,而不愿意去进行自我突破的话,那么自卑对你来讲就是非常有害的。”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自卑。”自卑的人总是把“我不行”、“我没希望”、“我会失败”等话总是挂在嘴边。可以说,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卑的念头,当然,孩子也不例外,但父母千万不要让这种危险的念头主宰了孩子,要让孩子相信,自己一定会战胜自卑。

  自卑感也是一种性格缺陷,自卑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负面影响,更会对孩子的身心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所以,父母应该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务必尽早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以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的性格。

  自卑是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的失衡,它往往过低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品质,由此变得悲观失望,甚至是自暴自弃。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自卑心理状态,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就会束缚自己的创造才能和聪明才智。

  产生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讲,引起当前孩子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几点:学校或老师对孩子了解不够,以至评价不当;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家庭条件不如人:如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条件较差;自身生理上的欠缺,如太胖、口吃、五官不正等。

  世界首富、美国电脑“软件大王” 比尔·盖茨,小时候既淘气又笨拙,不思进取。当然,学习成绩也十分不好,因此,同学们常常取笑他,他也因此感到很自卑。盖茨的母亲也非常苦恼,她不明白自己的儿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于是,在盖茨11岁的时候,母亲带他去做了一次心理咨询。没想到,心理医生不但认为盖茨没有心理疾病,而且还给他充分的鼓励和信心,这让盖茨茅塞顿开,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懂得了怎样努力成长。从此,盖茨成了一个聪明好学的“电脑迷”。

  19岁那年,比尔·盖茨创办了“微软公司”,一直在计算机领域奋斗。现在全世界有85%的电脑使用的是比尔·盖茨发明的操作系统软件,全球约有11.5亿人是他的软件用户,他的成果风行了49个国家,被世人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计算机软件人”。

  

  比尔·盖茨的成功,当然有许多因素,但如果没有心理医生排除他的心理障碍,帮助他恢复信心的话,可以断言,他决不会经过自己的顽强努力取得今天的成功。

  可以说,自卑感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更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一个自卑的人往往会过低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然后就自认为自己事事、处处不如他人,自己看不起自己,在他人面前感到自惭形秽,从而丧失自信,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甚至一直沉沦下去。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他们不能成功,而是因为他们不敢争取,因为他们让自己陷入了自卑的情绪之中。所以,有人说,自卑是心灵的杀手,它像一根潮湿的火柴,永远不能点燃胜利的火焰;它像一只破旧的帆船,永远不能扬起胜利的风帆;它像一只断了浆的小船,永远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要培育一个具有健全个性的孩子,父母必须要帮助孩子扫除心理上障碍,远离自卑感,建立自信心。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墨里·莱恩斯特也说:“自信是成功的惟一秘诀。”的确,古今中外,各大名家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与他们的自信心是分不开的。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由于其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自我调适能力差,如果没有很好地引导,其自卑的心理反应就极易走向反面。同时,又因为孩子的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变化期,其自卑行为呈现隐蔽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很容易被忽视。所以,加强对孩子自卑行为的认识和引导,对父母、对孩子都极为重要。

1. 让孩子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在学校,孩子有时候因为学校和老师对其了解不够,以至于对孩子的评价偏低,孩子就会因此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父母这时就应该让孩子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告诉孩子,有时候,别人甚至是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都不一定是正确的,那需要你个人正确地对待。

  让孩子知道,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文学家年少时,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也非常低,如,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学校中曾被视为劣等生;大发明家爱迪生、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都曾被人们称为“笨”孩子,可是他们后来都成了伟大的科学家。中国围棋棋圣聂卫平曾说:“要相信自己的努力,相信自己的实力,心强方可手不软。”

  另外,父母也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己进行积极、正确和客观的评价,并且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会有短处或不足。要让孩子发扬长处,弥补短处。孩子只有对自己的品质、性格和才智等各方面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才能在生活中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也不要让孩子讨厌自己,不要让他以为自己羞怯就容忍自己的短处。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而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那么,他就会产生处处低人一等的自卑感。

  父母在分析失败的原因的时候,要注意对客观因素的分析,尽量不要对孩子的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

  

2. 不说让孩子产生自卑感的话

  有时候,父母对孩子一句简单的赞赏,对孩子的鼓励都是无法估量的。一个3岁的孩子如果能够自己穿衣服系钮扣,做妈妈的应该说:“啊!你真聪明,学会自己穿衣服了,不用妈妈帮助,真了不起!”尽管这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但孩子会觉得自己在妈妈的心目中长大了,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因而会建立自信心,以后在生活上也会更加愿意尝试自己照顾自己。

  但是,当父母面对自己比较顽皮、喜欢捣蛋的孩子时,一般都拿他没办法。如果对孩子说“你真是顽皮,真没有用”之类的话,甚至采用打骂的方法,不但对孩子的改进提高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因为孩子会这样认为:连爸爸妈妈都不喜欢我,说我没用,我可能真是没用了。

  所以,父母一定避免对孩子说诸如“你真愚蠢”、“你到底会不会做”、“数学不好,连加减乘除都没弄清楚”、“你怎么这么笨”等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的话,因为孩子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失去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加无法解决面对的问题,从而增加自卑的心理。

  另外,父母也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劣,要发挥孩子的优点,努力改正孩子的缺点,这是让孩子不断进步的动因。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避免给孩子说“某某考了100分,比你强多了”、“人家的钢琴弹得那叫一个好,看你什么都不会”等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的话,以免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产生。

3. 鼓励孩子树立强大的自信心

  据调查,目前很多在学习上自卑的孩子的共同特点是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笨、基础差、学不好,因此灰心丧气,没有上进的力量,混日子,自然学习成绩越来越不好。一旦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且难以自拔时,就很容易形成自卑感。所以,父母要让孩子自信,让他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增加他的自信心。

  父母可以给孩子以语言暗示,如“我行,我一定行”,“只要我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等;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学习落后的原因,教孩子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孩子相信自己下次一定能行等。

  另外,父母也可以从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和活动着手,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创造条件让孩子获得成功,再慢慢引导、鼓励他参加各种活动,让他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树立自信心。

  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当孩子遇到困难而踌躇畏缩时,父母不妨鼓励孩子自己对自己鼓劲:“我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让我再作一次努力,我一定会做成的!”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注意把握自我肯定的度,不宜过度滥用。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想让孩子有自信心,父母首先应该自己有自信心,要有“孩子一定会行”的信心才行。因为很多时候,孩子自卑心理的产生是源于父母缺少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对孩子进行教育之前很久就存在着强烈的自卑感所致。父母缺乏自信,消极面对生活,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我爸妈都不行,我肯定也不行,这必然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4. 不要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

  一个人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等于在自己的大脑中种下了失败的种子。成功的果实不可能来自于这种失败的种子,就好像玫瑰不可能来自长满野草的土地一样。

  当一个人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战胜贫穷,过上富裕的生活时,就会想到可能自己会一直贫穷,那么,他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这种贫穷思想的烙印。因此,他就会让自己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也就是说,他的自我怀疑的思想和心态使得他本来能做成的事情也做不成了。

  有人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希望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好,第一项必备的绝技就是不要自我怀疑,而是相信自己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父母教给孩子的,不要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

  自我怀疑对于孩子来说,都会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他怀疑自己的能力,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害羞、柔弱和恐惧的心理,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从而会失去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长此以往,会让他产生“无能”的感觉,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甚至可能破罐破摔,那将是很可怕的。相反,如果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就会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愿意接受挑战,就会成就自己一生的伟大。

  在美国一个关于推销的培训课上,主讲教师是梅里尔先生对推销员齐格说:“你有许多能力,你可以成为一个非常不起的人,甚至成为一个全国优胜者。我绝对相信,如果你真正投入工作,一定能冲破一切困难并最终获得成功。你根本就不需要怀疑自己的能力。”

  说实话,齐格在细细品味了这些话后,他惊呆了。这其实与齐格当时的处境有关,一旦理解了他的处境,才有可能意识到这些话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

  齐格回忆,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因为长得很小,即使在穿得最多的时候体重也没超过120磅。上学后,他在运动方面一点都不活跃。另外,他胆子也很小。他说自己是一个从小镇中出来的小人物,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到小镇上过一年赚5000美元的生活,他的自我意识仅限于此。而现在却突然有一个他尊敬的人对他说“你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激动不已!

  值得庆幸的是,齐格最终相信了梅里尔先生,他开始把自己当成优胜者,并且真正像一个优胜者一样思考、行动。于是,他真的就是一个优胜者了。在那家有着7000多名推销员的公司中,销售成绩列第2位。第二年,他成为全州报酬最高的经理之一,再后来他就成为了全国最年轻的地区主管人。

  后来,齐格说:“梅里尔先生并没有讲授很多的推销技巧,但从那以后,我真的就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了……”

  不可否认,现在有的孩子因为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好,或是过分关心外界的环境因素,时时处处表现得小心翼翼,以至于怀疑自己的能力,贬低自己的价值,甚至是轻易否定自己。如果父母不帮助他做出改变的话,他就很难获得未来的成功。因为,一个连自己都不能认可自己的人,别人也不会认为他有价值。

三、要懂得藏起一半爱

  单单爱孩子们,母鸡也会这样做。可是,要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件伟大的公共事业。

——(苏联)高尔基

  要培养勇于面对逆境和挫折的孩子,需要父母把对孩子的爱藏起一半。面对蹒跚学步的孩子摔了跟头,聪明的父母会显出不以为然的表情,因为他们要给孩子战胜困难的机会,也相信孩子一定有能力战胜困难;面对调皮不正经吃饭的孩子,理智的父母会毫不留情的把饭碗端走,决不迁就孩子,也不会再次去厨房为他做可口的饭菜……

  这些父母都明白,只有善于藏起一半的爱,才是真正对孩子的爱,才能让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未来生活对他的挑战,孩子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才能更好地健康成长。今天的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因为他正是在逆境中学会坚强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父母总觉得给孩子的爱越多越好,只知道盲目地给予,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受到伤害……其实,这些父母恰恰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孩子总有一天要独自去面对社会,独立去生活,独立去应付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

  作为父母,真的需要把对孩子的一部分爱藏起来,藏在心里,不要对孩子的每件事都过问。父母应该明白,藏起一半爱,并不是把一半爱丢掉。实际上,藏起一半爱的爱会更深沉,更高尚,更科学。所以,父母要创造环境让孩子去锻炼,让他独自去应对,耐心等待孩子依靠自己走过从无到有的路途,同时让他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感受,不断地积累生活经验。懂得藏起一半爱的父母是明智的。

  

 一位中学生曾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

  我的父亲,他的一套独特教育方式让我受用终身,这种教育方式就是“把爱藏起一半”。

  妈妈说,我还不会走路的时候,特别贪玩,整天与玩具形影不离。有一天,我突然从玩具堆里站了起来,颤悠悠地望着周围的一切,脸上露出莫名的惊愕。爸爸发现了我这一“壮举”,就像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可他并没有过来抱我,而是远远地摇晃着玩具逗我,想让我去拿。结果,我刚迈开脚,便“砰咚”一声,摔了个大跟头。我趴在地上大声哭嚎,爸爸就是不理我。

  过了一会儿,我只得又尝试着慢慢地站了起来。脸上的泪水还没有拭去,我又重新迈开脚步。这一步很成功,我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继续走了下去,两步、三步、四步……离目标越来越近了,可爸爸又故意把玩具往后移了移。我再一次呆立不动,也许是累了,也许是等待第二次的冲动,也许是在回味独立行走的甜美……忽然,爸爸冲了过来,又是笑又是叫地把我抱了起来,高高地举过头顶。我想,这大概是当时爸爸最高兴的一件事吧!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爱上了走路。在客厅里、在床上、在阳台上,每一次跌倒,都会被爸爸注入一次新的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再满足于在家里行走,不再满足于在房里靠自己的双脚寻找爸妈。于是,我走向了户外。

  那时,爸爸一有空,他就带我到野外去锻炼。在小溪边、在田野里、在山路上,不知留下了多少我蹒跚学步的身影和爸爸一次又一次期待的目光。山里的路可不比水泥地、木板地那么平坦,每走一步,都得十分小心。有那么几次,我摔得鼻青脸肿的,也哭得非常伤心。但是,爸爸却装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还在一旁说“风凉话”。每次,我都会被激起来,然后继续走下去。我的腿就像两根小鼓槌,各种地面就像一架架爵士鼓,它们之间毫无规律地撞击出一曲曲充满童真的流行乐。每次战胜山岭高地,爸爸那一半藏起来的爱就会流露出来。

  人生路遥遥,有着无数的曲折和坎坷,但愿我不会丧失那一分初学走路时的勇气!但愿爸爸那一半藏起来的爱能永远激励着我前进!爱,虽然藏了起来,但情却没有断!

  这位父母对孩子“藏起一半爱”的教育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成功,孩子也希望“爸爸那一半藏起来的爱能永远激励着自己前进”。从中可见,“藏起一半爱”的教育方式无疑是值得提倡和学习。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出类拔萃的话,不妨学一学这位父亲,把爱藏起一半。

  父母要善于藏起一半的爱,并不是说只给孩子一半的爱,而是善于收起宠爱、溺爱的部分,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有分寸、有理智地去爱。

  不可否认,父母爱孩子是一种天性,每位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并不是只要有爱就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因为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爱”得太盲目,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一味地无原则地迁就,甚至袒护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爱也应该讲科学,否则就会把爱变成害。父母要懂得,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一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着想。

  20世纪初美国最伟大的女性爱莎多娜·邓肯曾说:“我们给子女最好的遗产就是放手让他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的两条腿走自己的路。”其实,她说的就是藏起一半爱。之所以要藏起一半爱,就是为了让孩子从小锻炼自立的优秀品质,培养他坚忍不拔的毅力,让他获取自立于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更好地走自己的路。

  可见,藏起一半爱,会让父母对孩子的爱更加深沉,更加理智,更加高尚,更加文明,也更加科学。这样的爱才是理智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父母一定要从行动中适时适度地教育和帮助孩子,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才能做到藏起一半爱呢?

1. 一定不要轻易帮助孩子

  当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父母一定不要表现出对孩子的怜悯之情。当孩子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他的内心是脆弱的,对父母的态度会非常敏感,这时,如果表现出对孩子表现出怜悯,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更应该怜悯自己;如果为孩子感到难过,孩子就会更加难过,就会更加加深他的不幸。如此一来,挫折中的孩子不是想办法自己解脱,而是依赖别人的怜悯,等待别人的安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孩子就会丧失本来应有的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一位理智聪慧的母亲曾说:“在小学的时候,女儿遇到了生字,就迫不及待地问我。尽管我知道,但还是回绝了:‘孩子,我也不清楚,你自己去查字典。’看着女儿拿出字典,查到那个生字,我欣慰地笑了。”

  要知道,在表面上看,父母的对孩子的帮助看似让孩子暂时脱离了困境,但是,父母只能帮他一时,帮不了他一世。所以,轻易对孩子的帮助就等于把孩子推入了另外一个困境、一个更危险的境地。所以,父母要早日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脚走路,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2. 要保持头脑清醒和理智

  要做到藏起一半爱,父母还应该有一个清醒和理智的头脑。对孩子来说,爱是滋润他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但一定不要让孩子“营养过剩”,父母要学会适度控制自己的情感。比如,吃饭的时候,要让孩子懂得与人分享美味的饭菜,在家里也应该让孩子承担起他应用的责任,不要袖手旁观,这对于他的将来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另外,父母要明白,任何人都不可能代替孩子的成长,孩子未来的路是靠他自己走出来的,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成长创造条件,而不是包办代替,这需要理智的爱。

  日本著名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如果真爱自己的孩子,那就应当把心用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对孩子的教育上,如果像狗那样去爱护孩子和抚养孩子,就不算其为人了。”可见,父母更应该理智地关爱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引导他面对生活,走向人生的辉煌。

  知心姐姐卢勤说:“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一点儿爱他人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要当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换个位置,换个形象吧!让孩子做高山,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当大伞,孩子就能顶天立地。”这也是需要今天的父母认真体会的。

3. 为孩子建舞台体验人生

  今天的独生子女备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与呵护,是在一种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环境中成长的。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就是一个“小太阳”,大部分孩子都是惟我独尊,任性、娇嫩,吃不得一点点苦头,也受不了半点的委屈。

  经常听说有的孩子以死来威胁父母,以拒绝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还以各种美丽的谎言敷衍教师,这些孩子面对心急如焚的父母和老师却若无其事……这已经成为今天教育的一大难题。为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的父母更应履行教育孩子的神圣职责,引导孩子积极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时加强对孩子进行“笑对失败”的教育。

  父母如果想让自家的“小太阳”天天都是阳光灿烂,那么就不应该总是留给孩子掌声和微笑。在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一定要严肃地批评他,要知道,适当的惩罚永远是教育孩子的舞台。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明白,孩子一旦离开父母,他仍旧能够在未来不确定的生活中经得起生活的考验,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标所在。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不历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的道理,同时,父母自身更应该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真正地践行这句话。

  如果父母懂得深化孩子对各种环境的感受以及情感的感知,孩子在今后面对竞争的社会就能够学会品尝得了痛苦,承受得住伤心,也能够把各种压力转化为巨大的动力,更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该实事求是,讲求方法,一方面要多给予孩子爱心与宽容,另一方面还需对孩子严格教育。父母应该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成功和挫折,体验喜悦和失落,这样才能让他茁壮地成长。

四、让孩子胸怀远大理想

  理想是指路的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远大的理想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石,理想为孩子未来的成功创造了一种可能。有理想可能会成功,但没有理想一定会失败。一个没有了理想的孩子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再也不能飞起来!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没有伟大的愿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这种伟大的愿望就是理想,正因为他点燃了自己的理想,才忍受住了人间冷暖后而闻名四方。

  多彩的理想是孩子的宝贵财富。事实证明,人的任何一项成功都是从理想开始的。理想有多大,人就能走多远。所以,人的一生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理想的天地有多大。

  孩子有理想,他的天地才广阔。孩子一旦萌发了理想,就会魂牵梦绕,无论能否能够实现,却始终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一种温馨的激励。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展开理想的翅膀,让孩子的在理想的天空飞翔。

  在英国,有一个叫布罗迪的教师,他在整理家里阁楼上的东西时,发现了50年前的一叠作文簿。这些作文簿是一所幼儿园31个孩子的春季作文,作文的题目——《未来的我是……》再一次吸引了这位老师。

  老师本以为这东西在二战中早已被德国的轰炸机给炸飞了。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它们却安静地躺在自己家里,而且至今已经50年了。布罗迪就那么随手一翻那些作文簿,很快就被孩子们当时那些千奇百怪的想法迷住了。

  比如,有一个叫彼得的孩子说,他未来一定是一位海军大臣,原因就是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时,在喝了3升海水后仍能自由地游回岸边;还有一个孩子说他将来必定是法国的总统,因为他能一口气背出法国25个城市的名字,而他的同班同学一口气最多的才能背出7个;最让布罗迪称奇的是一个盲童,他叫戴维,他说将来他一定会是英国的内阁大臣,因为当时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成为内阁大臣。3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有说成为驯兽师的、有当宇航员的、还有的说自己一定可以做王妃……

  布罗迪读着手中的作文,就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未来。突然,他有一种冲动,他要把这些作文簿重新发到当年的孩子手中,让他们看看今天是否真的实现了50年前的理想。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一家报纸知道了,这家报纸为他登了一则启事。没过几天,布罗迪就收到了很多来信。写信的人有商人、学者,也有政府官员,当然更多的是普通民众。在信中,他们都表示非常想知道儿时的理想,并且很想得到当年的那本作文簿。于是,布罗迪就按来信地址将作文簿给他们寄去了。

  过了一年,可是戴维的作文簿布罗迪家里躺着,布罗迪认为这个人也许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毕竟已经50年了,50年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于是,布罗迪准备把那个作文簿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就在那时,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信。信中这样说:“我就是那个戴维,非常感谢您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理想。不过我想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就把理想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我一天放弃过追逐理想,如今,50年过去了,我非常高兴地告诉您我已经实现了那个理想。今天,我还非常希望能通过这封信告诉我的那30位同学:只要不让儿时美好的理想随岁月而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后来,布伦克特的这封信在伦敦的《太阳报》上发表。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内阁大臣,布伦克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如果一个人能把5岁时想当总统的愿望保持50年,那么他就很有可能真的当上总统。

  

  一个人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不断地朝着理想迈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如果理想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那它就不能激励一个人努力进取,也不可能让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所说:“如果你的理想高于你的才干,你的明天就会胜过今天。”所以,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想要让自己的明天越来越好,就应该胸怀远大的理想。

  也许,孩子在实现理想的同时会遇到各种挫折、困难、无奈甚至是失意,但只要孩子心中的那盏理想之灯不熄灭,一切的困难和挫折都只是暂时的,一定不要让孩子收起理想的翅膀。拿破仑说过:“当最困难的时候,就是离成功不远了。”

  要相信孩子,要让孩子点燃理想,展开理想的翅膀飞向属于他自己的那一片自由的晴空!正如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厚重的夜幕遮不住闪烁的群星一样,任何困难都不能让孩子理想的翅膀折断。

1. 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理想

  理想是成功的源泉,如果孩子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他就能用这个理想去激励自己勤奋,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作为父母,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孩子的理想,然后鼓励他树立远大的理想。要知道,一个人的理想越远大,他的进步就会越快,也就越发能忍受住各种艰难困苦。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的一天,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放学后就急匆匆地冲进家门,向妈妈伸出手说:“妈妈,请您给我70元钱。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让他们都有干净的水喝。”

  可能我们会觉得这样的想法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因为这仅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竟然会有这么伟大的想法,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理想!

  但瑞恩的母亲并没有直接给他70元钱,而是要求他在家做家务,自己来赚这70元钱。因为母亲知道瑞恩的理想很远大,她想进一步坚定他的理想。瑞恩为了赚到那70元钱,他放弃了跟哥哥弟弟一起出去玩的机会,也不跟家人一起去看电影了,而是一个人在家里忙着做家务。他一定要帮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一定要让他们喝上清洁的水!正是这个伟大的理想一直鼓舞着瑞恩。

  当瑞恩去捐自己辛苦挣来的70元钱的时候,那个项目的负责人却说70元只能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需要2000元才行。小瑞恩并没有放弃,他仍旧在努力地挣钱。

  最后,母亲的一位朋友被小瑞恩的执著感动了。于是,她写了一篇关于瑞恩的故事,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瑞恩的理想。很快,就有好心人捐钱帮助了瑞恩。瑞恩因此筹到了2000元钱,真的就为非洲的孩子打了一口井。

  一个仅仅6岁的小男孩,却有如此有力量的理想。也正是这样一个理想,创造了为非洲人民打一口井的可能。

  所以,父母一定不要抹杀孩子的理想,要培养和引导孩子树立理想,树立远大的理想。要为孩子未来的成功埋下理想的种子,因为理想的种子再加上实际的行动就会为孩子未来的成功创造可能。

  志高则意坚,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曾说:“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最要紧。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不严,则入于匪辟。”远大的理想能够产生坚强的意志。父母在鼓励孩子树立理想时,一定要让他树立远大的理想。

  孩子一旦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他就会在自己理想的画布上画出最美丽的图画!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吧,理想是孩子成功开始的地方。但是,如果孩子的理想与父母为他构想的不一样时,父母一定不要强迫孩子放弃他的理想而来迎合你的愿望,因为孩子有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要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因为理想是成功的开始。在孩子脚踏实地的同时,让孩子去拥抱理想,只有有了理想,孩子才能够开创自己的未来,开创美好的世界。

2. 让孩子懂得坚持理想

  作为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境况,都不能让别人的一句话轻易击倒。要让孩子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因为没有理想的人生是可悲的人生,不懂得追随理想的人会更可悲。要拥有理想,更要敢于追随理想,这是孩子应该做的。

  有一个小男孩,为了生活,他不得不从小就跟着做马术师的父亲东奔西跑。他们辗转于很多马厩和农场去训练马匹。正因为如此,男孩的求学过程时断时续,并不顺利。

  男孩在上初中时,有一天老师让全班同学写一篇名叫《长大后的理想》的作文。男孩很兴奋,当天晚山,他花费了巨大的心血,用了7张纸洋洋洒洒地描述了自己的宏伟理想。?他想拥有一座占地200亩的属于自己的农场,他还精心画出农场的设计图。农场上有马厩、?跑道,在农场中央,男孩还理想建造一座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巨型别墅。

  第二天,男孩把作文交给了老师。两天后,他的作文被老师批复了,结果令男孩感到非常意外,他得的是一个又红又大的F(不及格),旁边还有一行字,让他下课后去见老师。

  下课后,满脑子不解的男孩拿着作文去见老师,他问老师为什么他没有及格。老师回答说:“你年纪这么小,怎么能老是做白日梦呢?要知道你没有钱,也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可以说你什么也没有,你怎么敢想花费巨资盖一座农场呢?你计算过要花多少钱才能买到地,花多少钱才能买到纯种的马匹,还要花多少钱去照顾它们吗?”老师停顿了一下,好像意犹未尽,然后他接着又说:“如果你愿意重写一个不太离谱的理想的话,我想我会给你一个满意的分数。”

  回家后,男孩反复思量老师的话,然后他又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只是认真地告诉他:“你要自己拿定主意,因为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经过接下来几天的再三考虑,男孩决定一个字都不改,就按原来的样子交给了老师,他还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即使拿个大红字,我仍然不想放弃自己的理想。”

  很快,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位老师带着30名学生来到一处农场露营,农场的主人就是那个曾被他指责的男孩。在结束露营离开农场之前,老师惭愧地对如今的农场主、昔日的男孩说:“我真的很内疚,为我当年向你泼过的那些冷水而内疚。这些年来,我对很多胸怀同样伟大理想的孩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不过,让我又有一丝安慰的是,你坚持了自己的理想。谢谢你,你给我上了一课,我想以后我不会做一个扼杀理想的人了!”

  其实,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像这个男孩一样能如此坚信自己理想的孩子少之又少。很多时候,孩子不是将自己的理想轻易舍弃,就是沦为缺乏行动的空想。所以,父母要学习男孩的父亲,让孩子必须自己拿定主意,因为那是孩子非常重要的理想,而不是像那位老师一样轻易否定孩子。

  父母应该知道,只要是孩子的理想,就一定是世界上最具有价值的珍宝,它将带领孩子充满憧憬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困难。父母对孩子的理想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无论如何,都要珍视孩子的理想,也一定让孩子懂得坚持自己的理想。

  

3. 要注意呵护孩子的理想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的美好设计。面对孩子的理想,父母一定要注意呵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常常对孩子的理想不屑一顾,甚至大泼冷水。

  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男孩子曾对母亲说,长大了要去当舰长,而母亲却说:“看你那差劲的成绩,打扫军舰都轮不到你的份儿。”孩子的理想被母亲的讥讽伤害了。如果这位母亲能认真对待孩子的那份理想,孩子日后没准真会成为一位出色的舰长呢!

  父母要知道,任何的嘲笑和打击都只会扼杀孩子的理想,使孩子失去信心,失去人生的志向。也许就因为父母的一句怀疑的话,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美国篮球巨星乔丹的母亲是这样呵护儿子的理想的:乔丹在很小的时候就萌发了自己的篮球明星梦。一天,乔丹把自己的理想告诉了母亲,母亲对他大加赞赏,并为他有了自己的理想向他祝贺,还特别鼓励他以后注意向篮球明星学习。乔丹的母亲还注意在行动上支持儿子的理想,她一有时间就和小乔丹坐在一起,欣赏报刊和杂志上那些篮球队员们驰骋球场的矫健身影和飞身灌篮的飒爽英姿的图片。同时,她还建议乔丹把那些花花绿绿的图片剪下来,贴到房间的墙上去,使儿子能与偶像们朝夕相伴。最终,乔丹成就了自己篮球飞人梦。

  所以,当孩子有了理想,即使在父母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父母都应为孩子的理想感到欣慰和自豪,并给予肯定和呵护。如果莱特兄弟的父亲当年对他们的飞天理想这么说:“别胡思乱想了,那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啊!还是好好放你们的羊吧!”也许他们就不会制造出自己的飞机,就不会使理想变成现实。这个世界上只是多了两个牧羊人,而少了两个发明家。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理想坚信不疑,要鼓励和支持孩子的理想,孩子就会从父母这里获得信心、勇气和力量,进而就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对孩子智爱而不溺爱

  要善于爱孩子,教育的真谛是爱,爱的真谛就是给孩子以精神上的温暖、关怀、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本能。对孩子的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因为没有这种爱,当然就谈不上教育,也就不可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爱是一种情感,一种伟大的情感。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爱的情感时,就会产生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出自己向上的力量。父母的爱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孩子在体验到父母的爱时,在感情上就会产生一种共鸣,从而在思想上愿意与父母交流,就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就会乐于接受父母的教导,这会让孩子处于一种接受教育的最佳状态。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却背离了真爱的原则,他们对孩子的爱属于爱而不教,管而不严,其实这就应该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了,因为这种爱已经到了溺爱的边缘了。父母要知道,对孩子溺爱是永远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铁石心肠的人大都生长在那些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对他们百依百顺,一味迁就,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的家庭。”“要善于爱孩子,教育的真谛是爱,爱的真谛就是给孩子以精神上的温暖、关怀、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力争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应该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一旦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龙的愿望背道而驰。父母对孩子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一定不能溺爱,否则,就可能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种下祸根。

  

  在某山脚下有一个湖,当地的人们叫它天鹅湖。天鹅湖中有一个小岛,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平时,渔翁在湖上摇船捕鱼,妻子就在岛上养鸡喂鸭。除了偶尔买些油盐酱醋之外,他们很少与外界来往。

  有一年的秋天,一群天鹅来到了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老夫妇见到这群“客人”,非常欢喜,因为他们在这儿住了那么多年,还没有什么“客人”来拜访过。

  渔翁夫妇为了表达他们的喜悦,拿出给鸡鸭吃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喂它们,于是这群天鹅就跟这对夫妇熟悉起来。在岛上,它们不仅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它们还与之同行,嬉戏左右。

  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向南飞,白天它们在湖上找食物,晚上在小岛上栖息。湖面封冻了,它们找不到食物了,老夫妇就敞开他们的屋门,让它们在屋里取暖,并且给它们吃的,这种关怀每年都延续到春天来临,直至湖面彻底解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对老夫妇就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时饿死了。

  

  不可否认,渔翁夫妇对那些天鹅的爱,绝对是无私而又真挚的,他们认为,那些天鹅给孤寂的他们带来了慰藉与欢乐,在寒冷的冬天,他们肯定要照顾与呵护那些不能适应北方严寒。可是,渔翁夫妇无论如何也没有考虑到,习惯了他们的爱护的天鹅一旦失去了他们的怀抱,结局将会十分悲惨。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赞美无私的爱,可是,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并且是致命的。有教育家为了让父母记住这个血的教训,就把父母那种无私的溺爱而导致了孩子的无能称为“天鹅效应”。

  某地人民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了在押的100名未成年犯。结果显示,他们多来自溺爱型家庭,80%以上的未成年犯承认他们在家中都倍受溺爱。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绅士的教育》一书里有这样一段话:“被溺爱的孩子必定学会打骂人,他哭着要什么东西,便一定要得到,他心里想做什么事情,也一定要去做。如此一来,父母自己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呵护他们,把他们的本性弄坏了,他们自己在泉水源头下了毒药,日后亲尝这毒药,却又感到奇怪。”

  老父亲因为没有满足亲生儿子零花钱的需要,竟被儿子挥起砍刀砍伤,这应该是一个令人咋舌的荒诞剧,但它确实已经上演了,而且还会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继续演下去。

  家住南方农村的老马今年50多岁了,为了生计,他趁着农闲时节,跟着村里的乡亲去了县城做小工赚钱来贴补家用。老马的独生子马某也已经21岁了,但因从小娇生惯养,游手好闲,从小到大就一直隔三差五地向父亲索要零花钱,老马虽然觉得无奈,但因为是独子,难免爱子心切。所以,他总把怨气吞下肚里,每次都会满足儿子要钱的要求。

  一天傍晚,刚从老父亲那里要了200元的马某又在县城繁华街道的一个工地上找到了老马,再次向老父亲索要现金。老马望着不争气的儿子,摸着囊中羞涩的口袋,他的想到了家中80多岁的老母亲正急需花钱买药。经过好一阵犹豫,老马终于下定决心拒绝了儿子,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拒绝儿子。但令老马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亲生儿子因此恼羞成怒,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挥起了砍刀向他的亲生父亲腰部连砍5刀……

  随后,民警闻讯赶来。面对民警,老马泪流满面,但他实在是无言,因为心痛的感觉远胜于身体上的刀伤。

  

  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老马对儿子的过分溺爱。溺爱让他自己尝到了难以咽下的苦果。溺爱是害不是爱。俗话说“惯子如杀子”,这个真实发生的案例对那些溺爱子女的父母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警醒。

  对孩子放任自流、过分溺爱的结果,可能不仅会葬送孩子原本幸福的一生,而且很可能也会对父母自己和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而这一旦发生,所有的一切都将是无法挽回的。

  不可否认,溺爱是父母给孩子亲手挖的一个陷阱,它会在无形中终止孩子的美好前程和丰富多彩的人生。父母只有放开双手,让孩子自己体验生活,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把一只青蛙放在热水中,青蛙会一下子跳出来;而放在冰水中,青蛙就会躺在里面,如果加上了酒精,在下面用火烧,给冰水慢慢加热,可青蛙还是在里面,因为水温让青蛙感觉很舒服。最后,当水温足以烫死它时,它已经没有力气和勇气逃掉了。

  其实,这就像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一样,孩子就是水中的青蛙,一旦溺爱到一定程度,想让孩子跳出来都是不可能的事了。对此,专家也作出评述:“深度的爱比极大的恨对个性造就的扭曲更大,因为前者很难被溺爱的对象反抗,而这恰恰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特点。”

  苏联革命导师列宁说:“毁于溺爱的孩子比毁于小儿疾病的多。”因此,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十分重要的,父母一定不能单靠自己主观愿望来教育孩子,必须按科学规律办事,育人不科学,孩子只能收获痛苦。那么,父母怎样才能做到智爱而不溺爱孩子呢?

1. 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

  对孩子理智、有分寸的关爱是避免溺爱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既能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够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能让孩子关心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灵。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我国老一辈革命家邓颖超也曾经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没有分寸地关爱孩子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是可以杀死孩子的“毒药”,这种“毒”可以促使孩子形成惟我独尊的心理,养成任意挥霍、自私自利的恶习,从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所以,父母爱孩子一定要学会适度,增一分则多,溺爱只会使人膨胀恶性,善性湮灭,亦如古训所言:“溺爱有败子”;减一分则少,缺少温暖与爱的家也会对孩子造成心灵的伤害。

2. 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

  每个人都会有要求,而且这些要求是多方面的,有时候也是无止境的,当然,孩子也不会例外。孩子的要求不合理要求,也会有合理要求,所以,这就要求父母学会对孩子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父母的百依百顺。”满足孩子要求应该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千万不能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要知道,欲望无止境,一味满足孩子的欲望只能使其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旦父母无力满足其需求时,势必会引起孩子的不满,最终会导致难以管教的局面,甚至会使孩子就走上邪门歪道,这应该是每位父母需要注意的。

  孩子一旦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父母千万不可打骂,应该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予以开导。

  但是,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尽量给予满足。如孩子要求给买一些有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丰富精神生活的儿童书画以及必要的生活用品时,一般应给予满足。如果父母一时难以办到时,应该向孩子说明理由。

  可见,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形成对物质生活的合理要求,要知道,合理的要求不仅能够影响孩子的行为、生活形象,也能够影响孩子的道德面貌。对此,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基塞列夫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要求,就有什么样的品格。必须以满足人的合理要求为前提,即要求满足符合社会物质条件的要求为前提。合理的要求,意味着人的理智控制不合理要求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所以,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要求是否合乎理智,是否合乎实际。而那些完全不必要的要求就是孩子人为创造的要求,是有害的胡思乱想和娇惯放纵的要求,父母应该拒绝孩子这样的要求。

3. 不要给孩子搞特殊待遇

  因为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4+2+1”式的,即6个大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1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一般孩子的地位可能就会高人一等,处处会享受到特殊的待遇,比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比如过生日一定得买大蛋糕,送好礼物,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生日可以不过。一旦孩子习惯了这样高人一等的待遇后,他就会自感特殊,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所以,一定不能给孩子搞特殊待遇,不能以孩子为中心,什么事情都由着孩子,以免孩子养成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父母一定要学会做一个理性的人,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是不能“感情用事”的。

4. 不要当面袒护孩子

  教育孩子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全家总动员”,即劲儿往一处使,不能一个教育孩子,另一个却出来当着孩子的面袒护他。

  袒护孩子是指父母或长辈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或思想,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很多时候,父母明明知道孩子有错,可还是会在家人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当着孩子的面袒护他而不是去制止孩子的错误思想言行,其实,这些父母往往是出于自私和狭隘的偏见心理。这对教育孩子来说,是个致命的错误。

  这样的现象可能很常见: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是个孩子呢!”有的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可能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不如他好呢!”

  出现这样的局面,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难度非常大。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因为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所以,大都不会形成是非观念,其后果只能是造成孩子性格扭曲,让孩子错上加错,在迷途上越走越远。

六、教孩子实现奋斗目标

  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美国)爱因斯坦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功,就需要让孩子设定奋斗的目标,然后教孩子实现奋斗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没有正确的目标,或是有目标而不能实现它。作为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要让孩子知道,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并为之奋斗的那一天开始的。设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对10000名大学毕业生做了一次有关目标设定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没有目标的占27%,有模糊目标的占60%,有明确目标的只有10%,而有非常明确目标的就少得更加可怜,仅是3%。

  25年后的结果却显示,目标与个人的成功息息相关。因为那27%没有目标的毕业生已经穷困潦倒,靠社会救济及子女赡养惨淡度日;而那60%有模糊目标的毕业生成为蓝领阶层,靠出卖技术和简单重复的劳动养家糊口;10%有明确目标的毕业生成了白领阶层、专业人士,经济宽裕而且能不断进步;最后,那仅有的3%有非常明确目标的毕业生成了各行业、顶尖人物、白手起家的创业者。

  

  由此可见,目标对人生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设定目标、对目标认识的明确度以及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道路。

  船只在一片汪洋的大海里航行,因为它设定了目标,不必挂念它找不到前途;飞机在万里无垠的空中飞行,因为它设定了目标,按照航线,它会安全降落。孩子在人生路上前行,因为他设定了目标,按照目标一路走去,父母也就不必担心孩子会偏离人生的轨迹。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多鼓励、多引导,朝着一个个目标努力前进。制定的短期目标要切合实际,不宜过高、过大、过远,要有阶梯性,要让孩子觉得通过努力能实现,这样有利于孩子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孩子需要学会制定目标,更需要学会实现目标。那么,孩子面对自己已经制定好的目标,父母应该怎样让孩子确保它最大程度的实现呢?

  

1. 指导孩子学会分解目标

  面对一个既定的大目标或长期目标,应该让孩子学会去分解,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大的目标一旦被细分成很多小的目标,完成目标就比较容易了。

  在198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一位叫山田本一的日本选手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要知道,这位选手在此之前名不见经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他非常平静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凭借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因为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如果说是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了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因为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他的回答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次,记者并没有在报纸上对他的回答提出异议,但是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分解目标的重要性。为了达成大目标,要懂得先细分成小目标。所以,要教育孩子学会把目标化整为零,分解开来后变成一个个小的目标,然后各个击破,最后达成大的目标。目标设计得越具体越细化就越容易实现。

2. 让孩子专注自己的目标

  孩子只有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时刻惦记着自己的目标,每时每刻都在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才能真正实现目标。专注,已经成为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心无旁骛,锁定目标,坚持不懈,是需要孩子学习的重要素质之一。

  老猎人带着自己的3个儿子去草原打猎。4个人来到草原上之后,老猎人让3个儿子向草原的近处和远处望去,然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说:“我看到了我们手中的**,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老猎人摇摇头说:“不对。”老二接着回答说:“我看到了阿爸、哥哥、弟弟、**、野兔,还有茫茫无际的草原。”老猎人还是摇摇头说:“不对。”这时,老三回答说:“我只看到了野兔。”老猎人终于开心地笑了:“你答对了。”

  是的,一个人想要捕获自己的“猎物”,就必须专注于“猎物”本身。有时候,孩子之所以在学习上表现的不是令父母很满意,是因为孩子没有专注在“学习”这个目标上,而是让自己的目标游离了、分散了。孩子可能看到的太多,想到的也太多,比如,人在课堂上而心却“神游”到了昨晚看的电视节目或玩的网络游戏上,这样他就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更不用说专注于目标了。

  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就是个特别专注于目标、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牛顿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每次做实验时,牛顿总是通宵达旦,注意力非常集中,有时一连几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直到把实验做完为止。

  据说,牛顿有一次在做实验时,一位朋友来看他,等了好半天,牛顿也没有出来。这位朋友饿了,便把牛顿作为午餐的烧鸡吃掉,将骨头留在盘子里走了。过了好长时间,牛顿从实验室里走出来去吃饭,看到盘子里的鸡骨头,不禁笑道:“我以为我还没有吃饭,原来已经吃过了。”

  还有一次,牛顿在做实验时,肚子饿了,就煮上鸡蛋继续做实验,等他想吃鸡蛋的时候,打开锅一看,煮的却是一块怀表。牛顿在专注于工作时出现的这些轶事是不足怪的,也正是这种高度的专注于目标的精神,使牛顿在科学的领域建立了丰硕的成果。

  对此,牛顿自己曾这样说过:“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小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都只是由于我对工作的专注和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

  所以,如果父母能让孩子长时间聚精会神,集中所有的力量,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达成目标将会非常轻松。

  

3. 有完成目标的详细计划

  要达成既定的目标,一定要让孩子制定完成目标的详细计划。这个计划不能是在大脑里闪现的,是一定要落实到纸面上,涵盖从时间表、措施、具体步骤到最终结果的实现。

  比如,孩子的最终目标是期末考试95分的好成绩,这就需要制定一份详细的复习计划。制定这份复习计划时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复习时间表要相对完善、细致明确,既要涵盖每月的整体安排,又要包括每周以及每天、每时的细节规划。

  第二,复习要有措施,措施是实现目标执行计划的保证,具体措施选用得当,就可以保证目标的实现。措施可以包括一些细节的方面,要科学合理。比如,晚上7点到8点复习英语,8点开始复习数学,这样安排就不合理,中间有10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才是比较科学的。

  第三,在目标确定、措施选好之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问题就突出来了,这就需要安排步骤。步骤的安排要符合科学序列和循序渐进。

  另外,父母需要给孩子强调,执行计划贵在坚持,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一遇到困难就放弃计划的话,目标就难以实现了。

  

4. 实现目标更要行动起来

要想达成目标,除了让孩子把握好以上几点外,还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要让孩子为自己的目标行动起来。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的目标是要学习好,期末考试考98分。对这个目标孩子也做了细分,每天注意听讲,认真复习做作业,月考要考到90分,期中考试要到95分,然后期末考试就要达到98分;他也非常专注,就是要考98分,98分,孩子一直在心里默念98分。当然,他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孩子的老师和妈妈都知道了他的目标,她们也很高兴,认为孩子长大了。但这个孩子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他并没有做到认真听讲,还是开小差,做小动作。当然也没有好好做作业,跟以前还是一样。这样,孩子的期末考试98分的目标能够实现吗?当然不能!有了目标,分解了目标,专注于目标后,制定了计划后,一定要行动起来!没有行动,一切都是零。

  《淮南子·说林训》有句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本意是说,站在河塘边,与其急切地期盼着、幻想着鱼儿到手,还不如回去下功夫结好鱼网,这样就不愁得不到鱼。这句话告诫人们,在目标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目标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目标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退而结网”的行动,也就是说有了目标后要赶紧行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美好的目标,不过有的孩子为了实现它,孜孜以求,不懈地努力着、奋斗着,而有的则是仅仅停留于口头上,或常常沉浸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不能付诸切实的行动。

目标的实现需要行动来完成。唐代学者颜师古解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时说:“言当自求之”,“自求”就是要靠自己努力追求,付诸行动。马克思也曾经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告诫人们,不要做口头的革命家,而应当努力将伟大的目标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5. 目标的方向一定要正确

  实现目标需要行动,但这行动必须与目标相符,更不能背道而驰。如果再重复古人南辕北辙的错误,再重演缘木求鱼的悲剧,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目标的。父母需要让孩子为自己的目标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并努力去实现!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在明亮的房间里四处搜索着什么东西。有一个人问:“你在寻找什么呢?”他回答:“我丢了一个金币。”“你把它丢在房间的中间,还是墙边呢?”“都不是。我把它丢在了房间外面的草地上了。”“那你为什么不到外面找呢?” 找金币的人说:“因为那后面没有灯光。”

  相信很多人肯定会觉得这个人很可笑。然而,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人每天都在错误的地方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试想,如果一个人要想找到金矿,而他却在海滩上挖来挖去,因为他认为在海滩上挖比较省劲儿,那这个人能找到金矿吗?他能找到的是沙子。这个人有目标,他的目标就是挖到金矿,他也有行动,就是在努力的挖,但是他能达到目标吗?显然不能,因为他忽略了正确的方向。

  要知道,没有正确方向的行动是也徒劳的。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记住,实现目标=确立目标+积极行动+正确方向。

七、让孩子拥有健康身心

  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也是对社会的义务。

——(美国)富兰克林

  今天的父母都望子成龙,这种心理驱使着父母逼迫孩子“狠狠地学习”,而根本不管孩子是不是不喜欢;今天的老师“恨铁不成钢”,也把升学率的压力转嫁给了孩子,而不管孩子是否能够承受;社会上的舆论和议论也不放过孩子,“孩子学习怎么样?”“孩子考上什么学校了?”……

  遗憾的是,父母、老师、社会重视、真正关心或注意过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的声音在哪里呢?所以,父母应该特别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这远比学习成绩、考试高分重要的多。一方面,父母应该让孩子锻炼强健的体魄,另一方面,还要让孩子具备健康的心态。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健康是智慧的条件,是愉快的标志。”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健康是首要的条件。有人曾经这样比喻:“健康好比数字1,事业、家庭、地位、钱财都是0;有了1,后面的0越多就越富有。反之,没有1则一切皆无。”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能够意识到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呢?

  

  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7~17岁学生的超重率、肥胖率在城市分别为16.7%和9.6%。我国青少年的肥胖检出率正以每5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成为大城市青少年最突出的问题。在全国,青少年肥胖率东北地区最高,为13.2%。有关调查显示,我国肥胖儿童正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

  另外,某市一次抽样调查显示:该市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正逐年上升,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率已为53.83%,高出全国平均数3.5个百分点,其中绝大多数为近视。这次调查在该市9所中小学校的3344名中小学生中进行。

  结果显示,随着学业的进步,孩子中视力低下的比例也随之增长,小学生为20.5%,中学生为53.68%,高中生为88.44%。该市初中、小学阶段学生视力低下率在全国还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在15岁以后,视力低下率显著增高,仅次于全国发生率最高的山东省。

  有关专家指出,肥胖会给孩子带来诸多危害,比如,活动能力差,由此导致身体素质下降;智力降低,动手操作能力和运动协调性差,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心,影响性发育;动脉硬化、脂肪性肝硬化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显著上升,更为严重的是,60%~70%的肥胖儿在成年后仍然肥胖。

  导致目前孩子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膳食不合理,不注重体育运动。肥胖孩子在生活饮食方面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搭配等现象。因为父母普遍对孩子的智育特别重视,课余时间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作业以及种种特长训练……孩子在周末等节假日“享受”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学习班”,这比平时在学校更辛苦。

  目前,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就戴上厚厚的眼镜已经非常多见了,而不戴眼镜的孩子则难觅其踪了。据眼科专家介绍,近视不仅会带来屈光问题,严重的近视还会产生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巩膜葡萄肿等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的甚至致盲。已经有很多品学兼优的孩子由于近视而影响了择校和择业。

  导致孩子近视的主要原因是课业负担的加重,父母以及老师没有对孩子进行合理的用眼指导。因为孩子学习时间长,持续用眼的时间也就较长,课外活动时间相对就会减少,这也就减少了让眼睛休息的时间。对于父母来说,保证孩子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让孩子注意合理的营养和个人卫生不失为避免近视的有效方法。

  有句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其实,身体健康是一个人一生的资本,是孩子现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事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一生的资本——健康。

  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容父母的忽视,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不容父母的忽视。父母应该让孩子保持健康的心态。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不管是孩子的现在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工作,都离不开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健康的心态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所以,今天,摆在父母面前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

  很多父母对健康有一种错误的理解,他们认为四肢发展正常,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其实,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在今天看来,健康除了包含身体的健康之外,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健康。

  健康的心态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一味地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素质而忽略了对孩子健康心态的培养,将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长大后也很难以良好的心态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

  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需要来自父母两方面的关怀,一是鼓励,二是提醒,如果有任何一方面失衡,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因此,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真正的需要,学会正确引导孩子,还要学会科学、适度地表扬孩子。

  

  28岁的李某来自南方某边远贫困山区,毕业于国家某重点理工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是硕士研究生。按道理来讲,他应该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才。但是,李某在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得异常孤僻、自卑;公共场合也不敢讲话,因为他害怕一讲话就得罪人;他不具备基本的社交能力,没有任何朋友;穿衣也不符合季节,甚至是夏天穿棉衣,冬天穿单衣;他还特别多疑,甚至怀疑自己有胃肠道疾病。李某下班回家后,经常自己感觉大脑一片空白,于是就不停地摇头、嘴动。

  而这些都是源于儿时父母对他的教育。当时,他的家庭关系很不和睦,父母三天两头吵架,他就是在这样一种恐惧、惊吓和不知所措中长大的,以至于让自己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加上母亲喋喋不休的唠叨,父亲过分严厉的不恰当管教,都给李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使其形成了不健全的性格。这种影响一直延续道学业有成之后,他出现了心理障碍,但是又没能及早发现进行早期干预,于是,一个国家培养出的高材生就变成了生活中的“废品”。

  李某的心理问题出现在儿时,但是粗心的父母并没有发现,当然也就没能给他及时进行诊治,这就造成了他的心理障碍,而且最终造成了他无法应对这个多变复杂的社会,因为他已经患上了重度精神分裂症。

  国家培养多年的一个高材生,却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才智奉献于社会,这是值得很多父母认真反思的、发人深省的事实,不得不说是给现在的父母敲响了警钟。如果,当年他的父母感情很好,家庭和睦的话,幼小的李某就不会在不知所措中出现忧郁的心理问题,相反,他一定会是一个心态健康。积极乐观的孩子。

  所以,在此也提醒那些感情不和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千万不要因小失大,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1. 让孩子保持强健的体魄

  居里夫人曾说:“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知道健康的重要,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身体,而且也要求两个女儿坚持“严格的知识训练和体格锻炼”,让她们在锻炼中健康成长。居里夫人还经常带两个女儿一起去远足、游泳、爬山。后来,她的两个女儿都成了科学家,而且大女儿还得了诺贝尔奖。

  父母应该知道,健康是孩子人生的一笔财富。坚强的体魄是孩子发展的根本,也是孩子幸福人生的有力保障。所以,父母一定让孩子锻炼强健的体魄。

  父母也可以为孩子提供适度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让他锻炼身体。比如,父母可以教孩子游泳,因为游泳是人们最爱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父母可带孩子到游泳馆游泳,因为游泳时,人体漂浮在水中进行抗阻力运动,外界冲击强度小,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速度、耐力和灵敏性,又可减少外界运动强度对未发育成熟的骨、关节、肌肉和韧带的冲击。当然,在夏天,父母也可以选择河流的安全地段教孩子游泳。

  父母也可以带孩子去做勇敢者的运动——爬山。父母可以选择气候宜人的春、秋两个季节带孩子到野外爬山,因为野外的空气好,阳光充足。一方面,爬山可以促进呼吸、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善,增强体力,另一方面,爬山也能有效地增强孩子腿部力量和耐力素质。

  另外,父母还可以带孩子放风筝,甚至可以带孩子玩泥巴。放风筝时,可以让孩子在接触大自然中锻炼身体,增长生活的情趣。

  英国医学专家最近进行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孩子玩泥巴时身上被弄脏,但身体接触泥里的大量微生物,可以使孩子的免疫系统“认识”细菌而不会对其过敏。这项研究还希望父母应该让孩子尽情玩泥巴、挖水沟、爬树、找昆虫、玩沙子……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健康。

  

2. 注意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

  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父母应该参阅相关的科学指导,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注意,随着孩子所处年龄阶段的不同,饮食结构也应作相应调整,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有效避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另外,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证营养吸收、促进发育、保证身体健康的先决条件。比如,要求孩子吃饭定时定量,定时就是按时吃饭,这样能够保证和增强胃肠活动功能,定量指饭量要有节制,每餐不宜吃得太饱;让孩子吃饭专心,因为只有专心吃饭,才能调动所有消化系统的器官积极工作,共同消化食物;还要让孩子注意细嚼慢咽,这样有利于消化;不宜让孩子边吃饭边看书或看电视,也不要让孩子在吃饭时大声谈笑或争吵动怒。注意饮食卫生。

  尤其请父母注意,一定让孩子吃好早饭再去上学。营养专家研究表明,吃好早餐对身体的健康极为重要。孩子在早晨起床后,离上次进餐时间已经是约10个小时,胃处于空虚状态,血糖水平降低。开始活动后,大脑与肌肉消耗糖,血糖水平会继续下降。这时如果还不进餐,体内就没有足够的血糖可供消耗,严重的会出现低血糖,人体也会感到精神不振、倦怠、疲劳、反应迟钝,这些都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另外,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引起严重的胃病。

  调查表明,吃早餐和早餐吃得饱的学生的体形和器官机能发育都比较好,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比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很少的学习要好,因为他们能够从中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因此,父母务必重视早餐,让孩子一定要吃早餐,同时早餐中还要饮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而不能只吃馒头、稀饭、面条等碳水化合物。早餐供给的热能应占全天总热能的25%~35%。

  一般来说,孩子临近大型考试时,学习就异常紧张,生活也没有规律,这时就更需要父母为孩子合理安排膳食,多些牛奶、水果、蔬菜,不要大荤,也要让孩子少喝浓茶咖啡。

3. 让孩子拥有正常的人格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真正的健康并不仅仅是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即使他的身体是健康的,也不称他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尤其重要的是,长期的心理不健康,很可能会把原本健康的身体拖垮,还会对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

  清华大学的刘海洋分别于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竟然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了北京动物园里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3只黑熊、一只马熊和一只棕熊受到不同严重程度的伤害……

  父母应该懂得,其实孩子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拥有正常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只有拥有了正常的人格,将来进入社会后才会有健康的心态应对社会。一个只有知识而缺乏正常的人格的人并不是社会需要的真正人才。

  所以,父母要在培养孩子的正常人格上下功夫。比如,要从小就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让他在人生的航程上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当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误时,父母应该给孩子以积极正面地鼓励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和批评。当孩子取得一些成绩也应及时表扬,使孩子遇挫不馁,敢于与困难作斗争。

  当孩子读完小学以后,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任务的加重,父母就应该经常与孩子沟通。可以用读书、讲故事的方式给孩子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让孩子早日明辨是非。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正常人格的培养,从而让孩子真正具有健康的心态。

4. 教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现在的孩子多是在温室中长大的,没有经历风雨,自然也意识不到艰难。要让孩子接触各类事物,接触的多了,见多识广,心胸自然就开阔了。就会用平静的心态去对待世界。

  所以,父母要教孩子保持一种平常心态:胜不骄、败不馁;优势不浮,劣势不躁,要始终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

  有人说:“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顺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这说的就是一种心态的调整,把心态调整到平常心的状态。

  父母要告诉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失败一次不要紧,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不值得伤心,那不过是一不小心走错的一段路,纠正方向从头再来。要让孩子明白,只有经历狂风大雨的洗礼,空气尘埃才能被洗刷掉,这就是平常心。

  当然,父母要想培养孩子从容自若、遇事不惊的心态,自己也必须先要有一颗平常心。这样,孩子在父母平常心的潜移默化下才会逐渐形成健康的良好心态。

  

八、把真实的世界告诉孩子

  孩子是一个具备极大发展可能性的“人”,我们必须在爱的引导下,告诉他一个真实的世界,把信任、平等、尊重和需要给予他们,而不应该把他们孤立在“儿童环境”中。

  ——(中国)杨文

  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曾经批评他所生活的年代里的文学是一种“瞒和骗的文学”,而且认为,这种“瞒和骗的文学”一定不能久长。其实,对待今天的孩子,父母也应该讲究教育的艺术,采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法来教育他,但一定不能采用瞒和骗的方法,因为孩子总要长大,总有一天他会知道事实的真相。

  很多年前,有一首流行歌曲这样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接下来就是“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其实,这正是对那些被关在教室里与外界社会隔绝的孩子的善意忠告。试想,如果父母不告诉孩子真相,不告诉他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孩子可能就会不知道社会上还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丑恶的一面,当他一旦面对真实的世界就会感觉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注意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要“让孩子面向一个真实的世界,走出家庭,融入复杂的社会”。把一个真实的世界告诉孩子,这是父母的责任。孩子只有了解了世界的真相,他才能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并且才能以不变的真诚去迎接人生的风雨历程。

  

  教育家杨文在《和儿子一起成长》一书中这样写道: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我没有太刻意地让孩子回避什么。我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夏杨,你来。”这样说时,有时候是我跟他爸爸或者亲戚朋友正在谈论的一件事情,我觉得他听了会对他有益。我和他爸爸白天遇到什么事情,见到什么人,包括听别人说了什么事,我们经常会以一种很随机很自然的方式,说给他听,或不介意允许他旁听。他会很认真地听,发表他的看法。无论对错,我们注意不打击他,并且会对他说我们的处理方式,给他讲我们这样做的理由。

  就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夏杨知道真实的社会,什么样的人受别人尊重,什么样的事情是绝对不可为的,甚至能体悟成人世界的一些潜规则。

  其实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是充满了好奇心的,而且这种好奇心越得不到满足,就越浓烈。我经常听到一些父母对孩子说:“这不是你的事,你少操点心吧。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大人的事情,小孩子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去,去,去,一边去!”“这都是大人去的地方,你不能去。”……

  禁止的结果是怎样呢?等到他有了一定的行为能力或消费能力之后,好多孩子就是带着幼时不曾得到满足的好奇,开始到那些我们父母并不希望孩子去的地方——游戏厅、歌舞厅……

  在夏杨小时候,我们有时候为了应酬,也曾到过这些地方。只要有可能,我就尽量带上夏杨。歌舞厅、游戏厅、五星级酒店、路边小店、大排档、茶馆、咖啡厅……凡是有的,让他经历;凡是经历的,让他思考。让他看到这个社会的真实,让他知晓,在这个人世间,有很多种的生存方式,同时在此情此景中,告诉他我们的标准和选择。

  在让他见到真实社会一面的同时,也是对他进行随机教育的好时机,即所谓的“情境教育”。孩子对那些他曾见过、有体验的东西,会更有感觉。如果你空口对他说:“那个夜总会孩子可不能去,太乱了。”他根本不知道是怎样的乱,这时你的苦口婆心,等于对牛弹琴。顶多对他起一个威慑作用,要么他会更好奇,要么他根本就不在意。那么父母要输入的观念,就很难传递过去。

  

  不可否认,杨文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正是在她的悉心培养下,儿子夏杨在22岁时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敢于把真实的世界孩子告诉儿子,这给今天的父母做了很好的榜样。

  作为父母,应该尽可能给孩子一个真实世界,不要因为他的年纪小就可以简化、模糊甚至剥夺他体味真实社会,溶入真实世界的权利!父母的信任是孩子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1. 尽早让孩子认识真实世界

  父母应该尽早让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不要刻意对孩子隐瞒什么,要让他明白,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经历过生活的父母,面对幼小的孩子,不要把这个世界描绘得太过美丽,好像白雪公主就在身边,让孩子以为自己是生活在童话世界里。父母应该知道,理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一些符合他成长心理的教育和引导,是非常必须的,也是让他走好人生路必要的一课。给孩子一双慧眼,让他认清世界的真实,是父母应该做的。

  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课堂,在学校里能学到的东西,不如在学校外所见所闻得到的知识多。他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和特殊的家庭背景中,以他特殊的教育方式,让女儿凡事亲自经历、凡事自己学习、凡事亲自发问、凡事自己反省。童年经历的一切,成为林太乙成长的基石。

  林太乙在她的《林家次女》一书中,写到了一些她小时候经历的情景:

  很多年前,一个学贯中西、风雅倜傥的父亲,带着女儿在四处游历中,经历着世间的每事每物:在上海时,他带九岁的女儿去风月场所。看那些风尘女子游弋在男人的世界,女儿讶异的眼神透露着她的不解。父亲告诉她,这些人的生存方式可以给予人文的理解……

  在美国时,女儿还差几个月就可以小学毕业,他又带着她去欧洲,探火山口、参观教堂、看脱衣舞……

  在她高中毕业时,这位父亲不让她读大学,要她十七岁就踏入社会……

  这个父亲是著名作家林语堂,那个小女孩是他的二女儿林太乙。

  虽然林太乙没有上过大学,但她的气质宁静娴雅。在18岁的时候,她就开始在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中文,最终成为这所全球一流大学的中文教授。她曾经担任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还撰写了《林语堂传》等许多的作品。

  当然,父母在告诉孩子真实世界的同时,也应该告诉他如何正确观察和认识社会,要让孩子认识到,办法总会比困难多,好人总是比坏人多,这个世界还是光明和美丽的,而且要让他坚信“明天会更好”。

2. 不给孩子制造生活的假相

  今天,很多父母并没有把真实的世界告诉孩子,甚至还人为地给孩子制造了一个生活的假相。因为,这些父母把孩子当作小皇帝来对待,并且尽可能地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看似是一番好意,其实是好心做了坏事,在不经意间,父母给孩子造成了一个假象,让他误认为将来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在这种假象中长大的孩子一旦走入社会,才发现现实并非他原来想象的那样,所以就会变得迷茫,失望,彷徨,郁闷……

  著名作家刘墉在他的一本书《靠自己去成功》中写到:

  ……我更强调的是,家庭和学校是向社会延伸的,所以既然年轻人到社会上,别人不会为他读书睡觉而关上电视,为考虑他有应酬而不交代事情,他就该学会早早适应在喧闹的环境中读书、在应酬之间工作,甚至在同一时间办好几件事。

  我是很宠孩子的人,正因为宠,所以我不会为她读书而关上电视,不会怕她危险而不准她去爬山,更不会怕她受苦而阻止她去‘魔鬼夏令营’。

  当有一天,她大了,要离开我,我会心疼,但不会不心安,因为我已经早早就把外面世界的门打开,让她看见好的,也见到坏的。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不要给孩子制造一个美好生活的假相,而要告诉他生活的真相,让他从小在思想上就有所准备,从而让他有一个适应的缓冲过程,这样,他将来走向社会时就不至于出现难以适应的状况。

  

3. 要注意给孩子以爱的引导

  现实生活中,也有父母告诉了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但在孩子对这个真实世界有所体验时,父母却没有能够及时对他进行随机的正确引导,这样做的结果甚至还不如把孩子关进一个封闭的世界。父母这样的行为才是对孩子的真正的纵容。

  父母应该知道,没有一个孩子会永远生活在真空里,父母一定要让他经人生的风雨,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这远比在让他温室里成长有利的多。

  杨文说:“夏杨在十七岁那年一个人去英国读高中,在他周围有很多不良的诱惑。无论是英国的孩子,还是在英国的中国孩子,有些人和他一样的年龄,泡酒吧、打群架、男女混居……我嘱咐他不要介入,他说:‘我心里早就有数了,哪些不该碰,你们一点也不用担心。’

  “其实刚去英国时,他也挺孤单的。他就读的那所中学秩序较差,但他闹中取静,潜心学习。孤独时,宁愿一个人坐在马路边,啃着面包,看人来人往的风景,自得其乐,也不会去寻找不健康的方式,宣泄自己离家的孤独和寂寞。他成了那所中学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考入剑桥的学生。

  “孩子是一个具备极大发展可能性的‘人’,我们必须在爱的引导下,告诉他一个真实的世界,把信任、平等、尊重和需要给予他们,而不应该把他们孤立在‘儿童环境’中。”

  经常听到很多父母这样说:“教育孩子真难啊!他就是不听你的。”实际上,有这种感受的父母应该明白,不能仅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只用自己的语言灌输给孩子,因为孩子毕竟不是一个容器。

  作为父母,也应该孩子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内容,引导他进入其中去活动、去体验、去锻炼,让他逐渐形成自己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26

小说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教孩子抵抗挫折 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