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小说库 > 其它 >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

更新时间:2021-03-02 10:00:44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 已完结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

来源:七悦文学 作者:张振鹏 分类:其它

2.不用“像不像”衡量孩子的涂鸦。 1—4岁是孩子的涂鸦期,他喜欢在纸上、墙上随处乱画。但是由于手部肌肉群发展还不完善,最初的涂鸦可能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线条和点点。因此,针对孩子这个时期的作品,妈妈不能用“像不像”衡量,也不要试图给孩子“示范”标准答案。因为涂鸦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鼓励他用符号表达情感,使他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开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2

——5.孩子对学习没兴趣

——6.3—6岁的孩子可以学什么

——7.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5.孩子对学习没兴趣

   

   在孩子看来,学习往往是件枯燥的事情,有那么多的知识要掌握,有那么多的东西要记忆,孩子自然不会对学习感兴趣。妈妈在这个时候不要着急,尤其是在3—6岁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孩子才刚刚接触学习,若是妈妈急躁、严厉的态度影响到了他,他势必会对学习产生反感。所以,妈妈只有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引导孩子,才能让他逐渐对学习感兴趣。

   

   要点一: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很关键

   

   学习兴趣的养成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孩子对学习的印象也是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的。妈妈要注意,3—6岁是培养良好学习能力的黄金期,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关键期。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很注重对3岁女儿的教育,她经常买来古诗、宋词来教女儿背诵。女儿一旦流露出不想背的表情,妈妈就会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宝贝,你一定要好好背这些古诗词。你只有好好学习,将来你才能有出息啊!”女儿一脸茫然地看着妈妈,她并不知道有出息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背古诗和有出息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事例2:

  3岁半的朝阳正开心地玩着爸爸给买的玩具小飞机,但妈妈却走过来拿走了小飞机,然后她笑眯眯地举了一块小题板说:“来,儿子,跟妈妈去学数学。”朝阳的小飞机被拿走,他就已经很不开心了,现在一听要学习,他立刻噘起了嘴……

教育感悟

  就如某些教育专家所说,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眼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只要能够激起他的兴趣,只要他感觉到有意思,那么他就有可能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这些事物上面。这个时期的孩子刚刚接触学习,如果他发现学习和玩一样有趣,那么他就会对学习表现出极大地兴趣,自然也就不会反感了。

  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的主动性将会越来越强烈。到了那时候,他就会明白学习与玩耍是有所不同的,妈妈在孩子3—6岁时候的正确指导,将会使他能更快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所以,妈妈自己要先摆正态度,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让孩子逐渐爱上学习。

妈妈妙招

1.不要用讲道理的方式催促孩子学习。

   对孩子讲大道理,恐怕是大多数妈妈经常用的教育方法,但这种讲道理的方法也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对于不过才三四岁的孩子,妈妈就开始讲大道理,那么他就会如事例1的孩子那样,根本不知道妈妈在说什么。尽管表面看来妈妈很是苦口婆心,也很是尽心尽力,但不明白妈妈真正意图的孩子,也就不可能会发现学习的兴趣。

   所以,对3—6岁的孩子,妈妈应该尽量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对其开展教育,即使是要让他能够好好学习,也要用符合他年龄特点的说法,而且教育内容也要能让孩子听明白。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好好学拼音的时候,妈妈可以这样说:“你最喜欢听故事了,要是你能认识字,你就可以自己看故事了,那样你就能知道许多许多好玩的事。学好拼音你才能认识字,认识的字越多你看的故事也就越多,你不想试试吗?”孩子只有理解了妈妈说的话,他才能去照做,否则妈妈就真的是“对牛弹琴”了。

2.学习的形式一定要有趣。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妈妈都会发现,孩子的学习大多是开头因为感觉新鲜而好好学几天,但时间一长,他就不再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了,甚至还会有排斥的心理。

   这其实就是孩子在向妈妈发出的一个信号:妈妈教的东西很没有意思,引不起他的兴趣来。因此,妈妈一定要学会变换孩子的学习形式,争取让它们以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比如,妈妈可以通过和孩子做小游戏,来让孩子在情景中认字;妈妈还可以在让孩子在吃饼干的时候学习数数,等等。这些方式既贴近孩子生活,又能引起他的兴趣,他自然也就愿意去学。

3.正确对待孩子的“创意”。

   孩子的思想是没有束缚的,即使是三四岁的孩子,他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作出一些判断与结论。也许有的妈妈会说,孩子的创意有时候是不合理的,这样不是在给他做一个误导吗?其实不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就会慢慢增加,而且随着他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多,一些小时候看来难懂的事情到时候自然也就能明白。

   妈妈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创意,不去随便否定,也不去随便纠正,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他的好奇心。如果再加上积极的引导,也就能很快培养出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4.不要强迫孩子牺牲玩耍时间。

   有的妈妈看到孩子总是在玩,就会变得很担忧。她会觉得:别的孩子都在拼命学习的时候,我的孩子却在玩,那他将来是不是会比别的孩子落后许多呢?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妈妈就有可能会像事例2的妈妈那样,看似好心地去劝孩子学习,但实际却起不到好的效果。

   孩子因为自己玩耍的时间没有了,他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他就会认为,学习是一件讨厌的事情,因为学习占据了他的快乐时间。这样不但不会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反而会让他越发讨厌学习。

   要点二:学习兴趣不等于上兴趣班

   

   许多妈妈在孩子刚刚对学习有一些好奇的时候,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大家都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妈妈便也为了孩子能够快速“起跑”,让他进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以帮助他更快地发展“学习兴趣”。但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不等于让他去上兴趣班。

经典事例

   事例1:

   小嘉的音乐天赋显现得很早,1岁多的时候,听见音乐她就会跟着乐声摆动身体。3岁时,小嘉进了幼儿园,与此同时,妈妈也为她报了一个电子琴班。妈妈认为,既然小嘉对音乐有兴趣,那就应该抓住时机多进行培养,将来也是一个特长。

   但进了兴趣班之后,小嘉每天学的都是五线谱、小蝌蚪样的音符,重复枯燥的单音练习,她觉得非常没意思。但妈妈每天却还监督她学。后来,小嘉对去学电子琴越来越抵触,甚至拒绝再碰琴。妈妈不明白,原来那个爱音乐的小嘉哪里去了呢?

   事例2:

  妈妈给5岁的心怡报了好几个兴趣班:舞蹈、游泳、书法、绘画……每天,妈妈要接送心怡从这个兴趣班到另一个兴趣班,还要关心她的学习进度,妈妈觉得身心都疲惫不已。再看看心怡,每天都生活得很紧张,她玩耍的时间已经基本没有了。但妈妈却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为了将来有个好前途,一定要从小就抓紧,不能半途而废。”

教育感悟

  曾经有人对参加兴趣班的孩子进行过一个访问,来调查孩子在兴趣班里的学习情况。但结果却是:60多名孩子中,有近80%的孩子在兴趣班里的学习状态很是消极;有65%的孩子对学习班里单一、标准、程式化的教学感觉不舒服,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80%以上的孩子在兴趣班里过得不开心。这些孩子也许之前都是有学习兴趣的,但是一进入了兴趣班,这些兴趣却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荡然无存。

  3—6岁的孩子主要的精力还是在玩耍上。他这时候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多是因为他觉得好奇、好玩,这就需要妈妈能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要让他既能学到知识,又不会丢了兴趣。妈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学习兴趣与上兴趣班不一样,不能只强调让孩子要学得更多,并将他送进兴趣班。否则,他的兴趣反而就会被磨灭,也起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妈妈妙招

1.妈妈要明白,兴趣班也是一柄双刃剑。

   兴趣班的存在有它有利的一面,它会将孩子最初的兴趣萌芽加以培养,使之在某一方面有长足发展。但兴趣班也同样存在弊端,它的教育模式有时候过于死板,这样的教育有可能会使孩子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妈妈要明白,兴趣班也是一柄双刃剑。妈妈不要总是去跟风,认为自己的孩子若是不去兴趣班就可能会落后于其他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对他兴趣的开发与培养也要根据他的特点来进行。否则,孩子就有可能失去学习兴趣。

2.兴趣班的目的是培养兴趣而不是特长。

   另外,妈妈也要认清楚的一点就是:之所以让孩子去上兴趣班,是因为他对某一方面的学习感兴趣。妈妈应该以增加孩子的兴趣为前提,在孩子也能接受的情况下,酌情为其选择兴趣班。妈妈绝对不能像事例1的妈妈那样,为了让孩子能有一技之长而去刻意地培养,刻意地送他进兴趣班。那样的话,孩子同样会因为这种培养压力而变得厌倦兴趣。

3.妈妈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

   孩子只有对某一项学习感兴趣,他才会愿意去学,即使不去上兴趣班,他也自然会自己去学习。妈妈千万不要为了培养孩子的某些兴趣,而硬将孩子送入他本不感兴趣的兴趣班中,这样的做法是强迫孩子在学习,是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的。

   所以,妈妈要通过日常观察,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要尊重他的兴趣,要让他的兴趣得到自由的发挥,这才是对他最好的培养。

4.以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培养他的兴趣。

   3—6岁孩子的学习,并不是像进入学校的学生那样,正统而严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是在玩中学知识的。所以,当孩子表现出对某一种知识的学习兴趣的时候,妈妈就要尽量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比如做小游戏,和孩子一起学习等,这些方式既能让孩子在玩耍中掌握知识,又能增进亲子感情。

5.充分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

   孩子的学习,往往是不会考虑最后结果如何的,只要他开心就好。而且他的多个器官、感觉都能被调动起来,也有助于培养他多方面的能力。若是他在这一过程中战胜了某种困难,他更会觉得有成就感,从而更加心情愉悦。

   但许多妈妈却与孩子想的相反,她们大多去关注孩子学习后的结果,是不是能画出漂亮的画,是不是能弹出动听的曲,等等。只关注结果的妈妈,势必会对孩子的学习施加压力,让他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但这样一来,孩子学习的乐趣也就同时被剥夺了。

6.不要让兴趣班占据了孩子太多的时间。

   很多孩子恐怕都会和事例2的孩子那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参加大量的兴趣班。每天的学习就如同赶场,孩子也累,妈妈也累。但到头来,孩子却不一定学得到什么。

   一味地给孩子报许多兴趣班,会让他感觉疲惫、厌倦。兴趣班占据了孩子玩耍的时间,也占据了他与妈妈在一起的时间,这样将有可能会使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以后也有可能会使妈妈与孩子产生心理隔阂。

   要点三:认真对待孩子的“为什么”

   

   孩子在3岁以后,就非常喜欢问“为什么”。无论看见什么他都会觉得好奇,“孩子虽小,问题却多”恐怕是许多妈妈的切身感受,而且有许多妈妈也已经开始对孩子的问题感到焦头烂额。但妈妈要注意的一个原则就是:无论怎样,都要认真对待孩子的这些“为什么”,这样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正确教育与引导。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凡凡总是缠着妈妈问为什么。比如,妈妈说西瓜甜甜的很好吃,凡凡就会问:“为什么西瓜是甜的?”凡凡生病要吃药,他也会问妈妈:“为什么药片那么苦?”他还会问为什么太阳要落山,为什么星星不如月亮大,为什么奶奶会长白头发……如此多的为什么让妈妈很不耐烦,她认为凡凡太奇怪了。明明已经告诉了他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常识,他怎么还问“为什么”?

   事例2:

  晚饭后,妈妈带着3岁的小庆在小区里散步,忽然小庆指着落叶问:“妈妈,为什么树叶会落下来呢?”妈妈却反问他:“你觉得是为什么呢?”小庆想了想说:“是不是因为太阳公公下山了,所以叶子也都落下来睡觉了呢?”妈妈听后笑了起来:“你的想法真是太棒了,恐怕还没有人能想出这样有创意的答案。不过,书上的答案和你的不太一样,你要不要看一看呢?”小庆点点头。母子二人刚一回到家,小庆就迫不及待地冲向了书柜……

教育感悟

  孩子其实就是一张白纸,他接触的东西少,懂得的知识少。他会去探索外在的世界,并对外在的所有东西都感到好奇,各种各样的问题充斥了他的大脑,激发着他的求知欲。

  有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在妈妈看来是可笑而幼稚的。但妈妈若是只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的问题,那就势必不能很好地揣摩他的心思。如果妈妈只单纯地给一个正确答案,或者去纠正孩子的幼稚,这样孩子的好奇心有可能会被磨灭,也不利于他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妈妈如果能仔细体会孩子的心理,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他学习和补充知识,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喜欢动脑筋的聪明孩子。

  所以,妈妈要摆正自己的态度,认真去对待孩子的所提出的问题,并鼓励他多多提问,锻炼他的积极思考的能力,以此来加快他探索世界的脚步。

妈妈妙招

1.不要用简单的回答敷衍孩子的“为什么”。

   孩子的问题,有时候在妈妈看来很是简单,于是妈妈的回答便也很简单。往往妈妈直接就给出一个成人理解的答案,但在孩子看来,这个答案尽管简单,却并不能解释他的问题,于是接下来的“为什么”就会接踵而至。

   所以,妈妈在面对孩子的第一个为什么时,就要用他能听懂且又感兴趣的方式为他作答。比如,孩子问:“为什么晚上看不到太阳?”妈妈可以说:“因为太阳晚上下班了,它回家睡觉去了呀!”孩子只要找到一个他认为合理的答案,自然不会再问个不停。

2.别对孩子的“为什么”表现出不耐烦。

   孩子的“为什么”都是孩子探索的表现,他的好奇会表现在各个方面。但有的妈妈却会像事例1的妈妈那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对孩子的这种好奇表现得很不耐烦。

   但无论什么原因,妈妈都应该要保持一个耐心而又可亲的态度。因为妈妈的不耐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感情,他对妈妈的情感变化会很敏感。他也许会因此而减少问问题的次数,甚至不再询问,这将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3.对于孩子的问题一定要给他一个答复。

   孩子的问题因为稀奇古怪、五花八门,妈妈也许并不能立刻就给出答复。而且,有时候孩子提的问题还会超过妈妈的知识水平,妈妈有可能都不知道那是“为什么”。这时候,妈妈可以说:“这个问题等你将来读的书多了,自然就会知道了。”或者是,妈妈和孩子一起去查找资料,寻求问题的答案。总之,无论如何,妈妈都不要将孩子的问题搁在那里,或者简单的一句“不知道”敷衍了事。

4.要理智对待孩子的错误想法。

   有时候,孩子的“为什么”也许并不符合实际,他的想法有可能本身就是错误的。比如孩子有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不能飞?”妈妈对待孩子的这些问题,要保持一个理智的态度,不要直接就说“不要瞎想”,这样不但解释不了孩子的疑惑,反而会使他感到更加好奇。妈妈完全可以引导孩子想象,可以说:“现在你的确不会飞,不过你学多了知识没准儿真的能飞哦!”这样一来,孩子的注意力也许就会被吸引到知识学习上去了。

   妈妈要知道,孩子的为什么只是想要寻求一个答案。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他知识的增多,他自然就会知道一些“为什么”究竟是什么。妈妈不要批评他的错误想法,更不要讽刺他的幼稚思想。

5.妈妈可以借孩子的“为什么”来激发他的学习欲望。

   当孩子的为什么提出来之后,妈妈要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孩子在向往知识。妈妈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向往,来激发他的学习欲望。就如事例2的妈妈那样,她通过适当的引导与鼓励,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刺激了他学习的欲望。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广泛地吸纳知识,也能培养出孩子爱思考、爱学习的好习惯。

   要点四:孩子喜欢儿童语言、小故事,妈妈要善于运用

   

   3—6岁的孩子对小故事有很大的好感,故事中的角色、角色的经历,往往都会成为他推崇甚至模仿的对象。而孩子的情感与智力,也常常会因为积极健康的故事而得到很好的发展。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若是妈妈能够使用儿童语言,那将更会增加孩子的兴趣。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教3岁的女儿学拼音,但女儿最开始很不愿意学。后来,妈妈转换了教学方法,再让女儿跟着念拼音的时候,妈妈就放慢了语速,一字一句地给女儿编儿歌:“小姑娘,爱唱歌,张大嘴巴aaa;太阳出,红彤彤,公鸡一叫ooo……”女儿听见妈妈这样亲切的声音,不自觉地也开始跟着妈妈念了起来,不一会儿,几个拼音字母她就都学会了……

   事例2:

  扬扬已经4岁了,据幼儿园的老师说,他在幼儿园挺爱学习的。但在家里,妈妈无论教他什么,他都一副不不感兴趣的样子。后来,妈妈去向幼儿园的老师请教,这才发现,原来老师教扬扬学习的时候,多是用讲小故事的方式。扬扬不仅爱听,而且听完故事后还会加入自己的联想。

  于是,妈妈改变了自己之前的教育方法,她找来了不少相关的小故事。讲故事给扬扬听的时候,他就可以既感受到故事的快乐,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教育感悟

  孩子在3—6岁的时候,他的理解能力还不完全,他的接受能力也非常有限。这时候若是妈妈总用很正统的语言来和孩子说话,或者只严肃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孩子当然会有抵触的情绪。在这样的话语和氛围下,他自然也就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但儿童化的语言却可以拉近妈妈与孩子的距离,这样会让他感觉到妈妈的亲切。而且儿童语言都是贴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语言,也非常好理解,孩子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许多。若是妈妈再能用儿童化的语言讲述一些小故事,并将知识内容融进故事中,这样就能引发孩子想要接近知识的愿望,同时也能引起他想要学习知识的愿望。

妈妈妙招

1.妈妈对儿童语言的使用要得当。

   所谓“儿童语言”,并不是指的妈妈模仿孩子“吃果果”、“看车车”一类的“娃娃腔”。这类语言不但语法混乱、用词不当,而且长时间使用还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真正的儿童语言,是妈妈用浅显的语意、短小的句式、丰富的感情,所表达的生动且富于启发性的话语。

   妈妈使用这样的语言时,要尽量减慢语速,要能说清楚每一个字,并启发孩子多做联想,以此来活跃他的思维。关于这一点,事例1的妈妈做了个好榜样。当然,这种语言也不能一直使用,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要尽量不再使用这类语言,要让孩子接受正常的说话方式。

2.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小故事。

   一些经典的小故事,除了能教给孩子勇敢、善良、诚实等好品质外,里面所包含的知识也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欲望。当然,妈妈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小故事。

   合适的小故事,应该是故事内容积极向上,又包含有一定的知识内容,且具有可读性。妈妈在给孩子读故事之前,先要自己浏览一遍。最好不要边讲边看,那样可能会破坏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和故事的价值。妈妈要多寻找一些贴合孩子学习需求的故事,像事例2的妈妈那样,只有提起了孩子的兴趣,他才能更好地学习。

3.要能用故事来启发孩子的思维。

   妈妈要能明白这样一点:小故事不是只让孩子安静地听着就好了。妈妈要善于运用小故事中的内容,来启发孩子加入他自己的联想,要让他从小故事中学习知识内容、学习道德品质。而且,讲故事不仅可以传递知识,更是一个开发孩子智力的教育过程。

4.联系生活场景,随机进行教育。

   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也不一定非要很刻板地按照故事书中所说,从头讲到尾,一字不落。妈妈完全可以根据孩子的现实情况,将小故事进行改编,使其符合孩子的真实情况。通过将故事和孩子的生活场景相联系,让他感同身受,这样的教育会让他更容易接受。

   若是妈妈想要激励孩子学习,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就要多找一些爱学习的小故事。妈妈可以将孩子生活中的场景编进小故事中,在必要的时候,讲给孩子听,引导他自己进行反思,使他逐渐爱上学习。

   要点五:不要用物质和金钱去“激励”孩子学习

   

   有些妈妈经常采用“奖励学习”的办法来激励孩子,比如背会了单词就给买新玩具,做对了数学题就奖励“小红包”,等等。这样的方法其实并不能很好地刺激孩子学习的兴趣,也许最开始他会因为有奖励激励而去努力,但时间长了,物质奖励就会磨灭他的学习兴趣,那么他的学习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对4岁的儿子说:“如果你能把老师教的古诗都背过,我就给你买新款的变形金刚机器人。”儿子听后很兴奋,但随即他又变了表情,因为那几首诗他觉得太长,不好背。结果,一连几天,儿子都对着几首诗发愁,越想背越记不住,越记不住就越想要变形金刚,儿子甚至自己偷偷躲被子里哭……

   事例2:

  3岁半的小言在幼儿园里因为背诗歌最快,得了一朵大红花。妈妈很高兴,于是给他买了一个玩具小汽车。后来小言又因为穿衣比赛拿了第一,妈妈又给他买了玩具小飞机。从那以后,小言记住了这一点,只要自己做得好,妈妈就给买新玩具。

  但有一次,小言做对数学题后,妈妈没有给买玩具,他立刻不开心了。再去幼儿园的时候,他也不好好听老师话了,还跟别的小朋友打架。妈妈批评他,他竟然说:“谁让你不给我买新玩具!”妈妈听后愕然……

教育感悟

  物质和金钱,是刺激人的直接感官的东西。一旦妈妈用这些东西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他就会忘记最初为什么要去学习。在他简单的思想中,会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学习就是为了能有玩具和零食可拿,如果妈妈不给玩具和零食,就绝对不学习。

  这样的想法对孩子的影响将是非常恶劣的,他将再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他甚至会失去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学习一旦变成了与物质和金钱对等的交换品,孩子也就不会再去重视学习。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还有可能为了获得奖励,而去欺骗、舞弊、作假,以此来获得好成绩。若是未得到奖励,他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失去信心。

  所以,妈妈不要用物质与金钱作为诱惑孩子学习的条件,要帮助他摆正学习的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让他能为了自己的未来成长而学,为了自己的成才而学。

妈妈妙招

1.准确判断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学东西?他因为什么而学不会知识?其实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妈妈应该通过多与孩子沟通,多给予关爱与帮助,使他最终跨越难关,学到知识。

   妈妈千万不能像事例1的妈妈那样,直接就用物质奖励去刺激孩子。那样的话,他就会只想着要那个奖励,而当发现自己无法达到妈妈的要求时,就会变得失望、伤心,甚至会像事例1的孩子那样有心理压力。所以,妈妈要能准确判断孩子学习没有兴趣、没有效果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

2.从孩子内心深处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许多妈妈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今天夸孩子手真干净,那么明天也许他的手就会更干净。这是因为从内心深处理解了手干净是一个好的行为,而且会得到妈妈的夸奖,所以他才会更加积极地去做。

   其实,让孩子爱上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若是妈妈能通过鼓励、赞扬,使他从内心爱上学习,使他从内心理解了学习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好事情,那么他自然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他的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被培养出来了。

3.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的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也就不会对学习有太大的兴趣。这时候妈妈就很容易用物质或金钱奖励来刺激孩子,但这样的刺激下他不可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此往复,就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妈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比如,妈妈可以在家中为他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多与他沟通,了解他的兴趣所在,将知识与他的兴趣相结合;同时也要让他明白学习是为了他能够成长得更快,不是为了其他的目的;妈妈在家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影响他,让他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4.要善用“报酬效应”。

   所谓“报酬效应”,就是指的当孩子有良好行为或学习成绩有所进步之后,妈妈给予的相应的奖励。而这种“奖励”若是使用不当,就会出现事例2那样的结果,孩子有了奖励就好好学习、当好孩子,若是没有了奖励,他就立刻转变,以示抗议。

   其实,妈妈要明白的是,报酬不一定非要是物质或金钱,一个拥抱、一声鼓励,或者微笑、亲吻,这些都是对孩子良好行为的“报酬”。若是从一开始就以这些精神激励作为奖励,那么他就会从内心感觉到被爱护、被尊重、被理解。若是孩子成功了,妈妈的精神奖励会激励他迈向更高的成功;若是他失败了,妈妈的鼓励也会使他重新振作起来。所以,妈妈要善用“报酬效应”,只有合适的报酬才能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

   要点六:不要说孩子“你真笨”,给孩子贴“笨”标签不可取

   

   每个孩子的降生,都是带着妈妈的无限期望的。所有的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聪明。于是妈妈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一旦孩子做的稍有不合妈妈的心意,哪怕是面对只有3岁的孩子,妈妈也能脱口而出:“你真笨!”殊不知,这样的说法就像是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种子,时间久了,笨孩子就被妈妈“种”出来了。

经典事例

   事例1:

  幼儿园老师教的数学知识已经非常简单明了了,但3岁的小西总是学不会。每次做小计算题,他总是会出错。妈妈每到此时,都会不断地摇头:“哎呀呀,你可真笨!”

  小西一听妈妈这样说,就会委屈地噘起嘴,眼泪也开始往外涌。但妈妈却说:“别哭啦!这么笨还不赶紧学?来,妈妈重新教你一遍。”但小西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来,他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妈妈说的那个“笨”字上……

   事例2:

  芸芸4岁了,和她同班的小朋友都已经会说简单的英语对话了,但接受能力较差的她,却只能认识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妈妈一直都在鼓励她,每当她又学会一个新单词的时候,妈妈都会竖起大拇指给予夸奖。

  妈妈说:“我们不着急,慢慢来,只要认真,我相信你一定能学会的。”在妈妈的鼓励下,芸芸踏踏实实地学着英语,尽管进步缓慢,但仍能看得到她在努力。

教育感悟

  标签效应,就是“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是因为“标签”大都具有定性导向作用。无论是说一个人好还是坏,标签都会对人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贴标签的后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指向的方向去发展。

  孩子更是如此。若是妈妈一直都说“你真笨”,那么要不了多久,孩子便也真的认为自己很笨。尽管妈妈都迫切地盼望孩子能够聪明伶俐,并能长大成材,但是他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地走。妈妈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拔苗助长,更不要孩子一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大发雷霆,从而直接给他贴上“笨”标签。那样的话,他有可能永远都得不到进步。

妈妈妙招

1.正确看待孩子的实力。

   人与人的实力总是参差不齐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神童”。所以,妈妈要能正确看待孩子的实力,不要过分苛求他必须达到某种高度。而一旦他没达到,妈妈也不要直接就给他贴个“笨”标签,这样会损伤他的自尊心。他就会像事例1中的小西那样,对一个“笨”字耿耿于怀,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学习与进步。妈妈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实力,为孩子制定适合他自己的努力方向,他在学习上才有可能取得成绩。

2.多看到孩子做得好的方面。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无缺,也没有人生来就一无是处。妈妈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秀面,多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多看到孩子做得好的方面,不要总是说孩子在某个方面很笨,应该尽量减少孩子的挫败感。

   也许孩子做数学题慢,但是他背古诗很快;也许孩子唱歌不好听,但他却很能画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妈妈要多看得到他闪光的地方,通过对他优点的鼓励,来激励他弥补自己的缺点。

3.用积极的态度去期望孩子。

   所谓积极的态度,是妈妈自身的一种平和心态。妈妈若是一直用积极的态度去期望孩子、鼓励孩子,他就会对自己充满期望,他才能如事例2的孩子那样更好地去努力。而且,妈妈用积极的态度期望孩子,也是对他的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感对于他来说非常重要。他会在妈妈的信任之下,尽全力做到最好,甚至还有可能会超常发挥。

4.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的期望对人的行为效果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妈妈要知道,一旦经常说孩子很笨,他就会自己戴上“笨”帽子,而且再也摘不下来。而相反的,若是妈妈总是认为孩子很棒,经常用恰当合理的语言去鼓励他,那么他一定会向优秀的方向去发展,而且还会越来越好。

   因此,妈妈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并帮他建立起自信心。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会去积极学习。

5.不贴“笨”标签,但也不要表扬过度。

   有一个词叫“矫枉过正”,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这也是在提醒妈妈,不给孩子贴笨标签是正确的做法,多给他鼓励与表扬也是可取的,但是也不要对孩子表扬过度。

   接受了妈妈过度表扬的孩子,有可能会产生骄傲的心理。本来年龄就小的孩子,若是有了骄傲的心理,他有可能会在心里建立起“自己很棒,所以什么都不用再学了”的认知,这将不利于他的成长。

   要点七:孩子犯错误是好事,妈妈要正视

   

   犯错是所有人都不能避免的事情,有时候妈妈自己也会犯错。而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犯错更是他的家常便饭。这时候,妈妈要能正视孩子的错误,不要对他有过多的指责,因为在错误中,他能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得到成长。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钟钟忽然变得爱闯祸了,幼儿园老师经常向钟钟的妈妈告状,不是说他推倒了别的小朋友,就是说他弄洒了别人的小饭碗。妈妈一下子觉得很头疼,她甚至还打过钟钟几次,但这调皮的小男孩却依然没有改进。妈妈不禁感慨:原来那个听话乖巧的钟钟哪儿去了呢?

   事例2:

  3岁的时候,薇薇开始喜欢拿着笔四处乱画。妈妈新买的窗帘上有她画的小花,家里的壁纸上有她画的大头小人。妈妈最开始也是有些生气,但她却并没有训斥薇薇。

  妈妈只是对她说:“我觉得你画在墙上的那几个小人挺好看的,我想你爷爷若是看了一定会表扬你的。”薇薇得意地点头,但妈妈接着又说:“可惜,爷爷在外地,看不到我们家的墙,我们总不能把墙拆了给爷爷寄过去吧?”薇薇也失望了起来。

  妈妈趁势拿出了新买的绘画本说:“不如你再画一遍吧,我们把绘画本给爷爷寄过去。”薇薇一听高兴极了,她立刻画了起来。从那以后,薇薇再也没在家里的墙上、窗帘上画过画。她说:“我要画在本上给爷爷寄过去。”

教育感悟

  其实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都会犯错误,而从来不犯错的孩子几乎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在错误中成长的。所以,妈妈对于孩子的错误,不要如临大敌,也不要过分担忧。

  但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妈妈不能好好看待孩子的错误。即使是三四岁的孩子,有的妈妈也不允许他出一丁点的错误。孩子一旦出现了不符合妈妈要求的举动,或者是不符合社会一般标准的举动,妈妈也如对待成人一般地去责骂甚至惩罚他。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也许会因为害怕妈妈的打骂接受教训,但也很有可能会形成叛逆的心理。而且,妈妈这样的教育方式,还有可能会成为孩子将来教育下一代的“榜样”,这样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所以,妈妈要能理解孩子的错误,并正视它。要多给予他帮助,而不是简单地纠正或训斥,要让他能从错误中有所学习与成长。

妈妈妙招

1.孩子犯错,妈妈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孩子接触的事物少,了解的规矩少,在他眼中,只要是好玩的事情,只要他能感觉到无限乐趣的事情,他都会肆无忌惮地去做,完全不考虑后果。妈妈要明白,这些其实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就是他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

   所以,妈妈完全可以对孩子的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去斤斤计较,也不用像事例1的妈妈那样那么头疼。只要孩子犯的错误对他没有什么危险,也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妈妈可以让他自己体验错误带来的后果,对于孩子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

2.要能正确区分孩子错误的性质。

   也许孩子的错误就是无心为之,也许他本来是想做好事却反而帮了倒忙,也许他只是好奇就是想去尝试一下……妈妈千万不要直接就对孩子下定论,要能正确区分他的这些错误,并区别对待,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应对。

   比如,对于孩子的无心之过,妈妈可以一笑而过,不去计较,之后可以找合适的时间教会他必备的知识;对于他的“好心办坏事”,妈妈要给予鼓励,并积极地去引导,让孩子明白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至于孩子的好奇心,妈妈更不能去压制了,要让他了解错误的做法和正确的做法所带来的不同的后果,等等。

3.告诉孩子,即使他错了妈妈也一样爱他。

   孩子犯错了,妈妈会教育他、指导他,有时候也许会批评他。这时候孩子多是很沮丧的,妈妈就要及时告诉他,,即使他做错了,但妈妈也一样爱他。妈妈要给予孩子安全感与信任感,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会敢于承认错误,同时也有助于妈妈帮助他纠正错误。

4.学会正确处理孩子的错误。

   打骂、体罚、讽刺,这对于孩子纠正错误是没有好处的,他有可能不能真正认识到错误;迁就、逃避、掩饰,这更是不正确的处理孩子错误的方法,这样他将会被纵容,他还有可能会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

   所以,妈妈要学会正确处理孩子的错误,要像事例2的妈妈那样,学会巧妙地转移孩子的错误,将他自然地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妈妈要让孩子明白错误所导致的后果,同时也要让他能从错误中得到学习,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6.3—6岁的孩子可以学什么

   

   相信很多妈妈一定非常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3—6岁的孩子可以学什么?再声明一下,不是“应该学什么”,而是“可以学什么”?可以学习大量的知识吗?可以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识字量、单词认知量吗?可以让孩子学各种各样的特长、才艺吗?答案是:最好不。在这个年龄段,妈妈可以指导孩子学拼音、数学、识字和英语。这里的“学”更像玩,而非一本正经地让孩子端身正坐,一动不动地“认真学习”。

   引导一:指导孩子学拼音

   

   汉语拼音是孩子识字、说好普通话的基础,更是他汉语学习的奠基式的“工程”。所以,每位妈妈都应该重视孩子的拼音学习。但拼音对于孩子来说,又是一种抽象的、枯燥的知识。若是妈妈没有好的指导心态或者好的指导方法,也许就会让孩子失去学习拼音的兴趣。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教3岁的女儿学习拼音。妈妈指着字母卡片上的字母说:“这是‘a’,跟着我念……”女儿跟着重复了一遍。

   突然,女儿的注意力被字母卡片上一个人张大嘴的图画吸引了,她问妈妈:“这个人为什么张着大嘴呀?”妈妈却说:“学习要一心一意,先不要看那些画,跟着我念,‘a’……”

   女儿噘了噘嘴,她觉得这样念真没意思。

   事例2:

  遥遥3岁半的时候,妈妈开始教他学拼音。她帮遥遥把字母编成了顺口溜。例如“阿姨阿姨aaa”、“两个门洞mmm”、“雨伞倒了ttt”……

  遥遥每次听见妈妈这样说的时候,都觉得很有趣,于是也跟着妈妈一起念。时间长了,遥遥自然就学会了拼音字母。

   事例3:

  妈妈给4岁的小榕做了一套拼音扑克牌,标上声母牌与韵母牌,母子二人经常一起玩扑克牌的游戏。游戏的时候,妈妈出一张声母牌,小榕出一张韵母牌,谁先拼出两张扑克牌组成的音节,两张牌就归谁,最后看谁赢牌多。小榕每次都和妈妈玩得乐此不疲,在这样的小游戏中,他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许多拼音的拼读。

教育感悟

  孩子在3—6岁这一阶段的学习,其实是在为将来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做准备。学习简单的拼音字母,将会增强孩子对拼音,以至汉字的敏感性,等到他进入小学,再系统学习时就会轻松很多。

  当然,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妈妈在引导他学习拼音的时候,不要刻意去求孩子一定要学多少的知识量。孩子只有快乐地去掌握拼音知识,他才能打好基础,否则他若是产生“拼音是一种无趣、难学的知识”的想法,就会对以后汉字的学习极为不利,甚至还会影响他整个小学1年级的学习。

  所以,妈妈要学会正确指导孩子学习拼音,帮助他顺利“闯”过拼音这一“难关”,让他建立起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妈妈妙招

1.激发起孩子对拼音学习的渴望。

   妈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起孩子对拼音学习的渴望。比如在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或者给他读故事书的时候,妈妈可以引导他记住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名字,或者故事书中他喜欢的人物,并提醒他:“若是学会拼音,就不用妈妈教你念了,你自己也就能读故事了。”这样一来,孩子就有了学习拼音的动力,他也会愿意去学习。

2.教孩子学拼音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辅导。

   正因为拼音是学习汉字的基础,所以妈妈都会对拼音的教学格外重视。但即使重视,妈妈也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耐下性子去辅导,千万不要拔苗助长。否则孩子就有可能会对拼音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妈妈即使教会了他,他也不能牢固掌握。

3.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孩子对拼音“有感觉”。

   抽象的拼音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妈妈可以通过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让孩子逐渐对拼音“有感觉”,这样孩子才会乐意去学,也才能学得更快。

   比如,可以向事例2的妈妈学习,编一些顺口溜帮助孩子记忆不同的字母;还可以调动起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创设一个情境来帮助他识别字母;或者编一些小故事,用故事的吸引力来让孩子对拼音学习充满期待,等等。

   这样的方法有许多,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酌情选择。总之,千万不要像事例1中的妈妈那样,因为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反而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做孩子的“陪练”,让他愉快掌握拼音。

   尽管进入小学后,孩子还会对拼音进行更系统的学习,但妈妈之前的教导将会帮助他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妈妈可以通过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给孩子当“陪练”,帮助他加深对拼音的理解。例如,妈妈可以像事例3的妈妈那样,利用小游戏来让孩子掌握拼音;或者鼓励孩子给家里的物品做拼音标签,帮助他记忆拼读;外出的时候,让孩子在大街上寻找一些拼错的拼音,并记录下来,回家后让孩子将错误的与正确的进行比较,以防止他犯同样的错误……妈妈通过陪孩子一起练习,让孩子“学中玩、玩中学”,这样他就能愉快地掌握拼音。

5.指导孩子学习拼音,妈妈也不要吝啬鼓励。

   孩子初学拼音的时候,也会困难重重,这时候妈妈的鼓励对他来说很重要。所以,每当孩子掌握了一个字母、一个音节,甚至一个字的正确读音的时候,妈妈都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这样就能引导他向更高的学习目标前进。

   引导二:引导孩子学数学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数学,能运用到数学的地方很多。在孩子3—6岁的时候,妈妈要帮他建立起简单的数学概念,加强他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数学的熟悉感,也将有助于他将来在小学的学习。所以,妈妈要学会正确引导,让孩子能真正地理解数学、学会数学。

经典事例

   事例1:

   小煦3岁了,每次妈妈问她:“1个橘子加上2个橘子是几个橘子?”她会很快地回答:“3个。”但若是妈妈问她:“1个香蕉加上2个橘子是几个水果?”小煦就会露出迷茫的表情,然后说:“我不知道。”妈妈感觉很苦恼,她认为小煦对数学和数字很不敏感,甚至怀疑她在数学方面有学习障碍。

   事例2:

  妈妈送5岁的儿子去幼儿园,到了幼儿园门口,儿子忽然问妈妈:“以前我们从家里出来后,走好长时间才到幼儿园,为什么我们今天走这么快呢?”

  妈妈笑笑说:“因为之前我们都会从小公园绕一个弯,但今天没有,从家到幼儿园,我们走的路是一条直线,直着走用的时间当然就短啦!”

  儿子想了想说:“是不是两个地方之间,直线最短?”妈妈笑着点了点头,儿子重复着:“两个地方之间,直线最短。妈妈我记住了。”

教育感悟

  数学是一个人高级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奠定孩子抽象思维发展的基础。其实,孩子从2岁左右就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认识数字的能力了,而随着他的年龄增长,他对数学的认知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3—6岁期间,孩子就更需要妈妈的耐心指导,以帮助他了解、学习并简单掌握数学。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妈妈因为不了解教育方法,使得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感觉苦不堪言,学起来也倍觉困难且没有趣味。

  因此,妈妈一定要正确掌握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通过适当引导,让他从小就喜欢数学,并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而且还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妈妈的正确指导,将有会大大提高孩子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妈妈妙招

1.随机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妈妈可以像事例2的妈妈那样,随时利用当时场景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

   走在路上,可以让孩子通过数有几棵树来学习点数;吃晚饭的时候通过让孩子分发碗筷,使他学到一一对应;丈量房间尺寸的时候,可以让他具备基本的几何概念;即使是游戏,五子棋、跳棋等等玩具,也能调动起孩子对数字的敏感……

2.用实物教孩子掌握正确的数数方法。

   有的妈妈喜欢让孩子跟着自己念“1、2、3、4……”,认为这样孩子就能学会数数。但是这样一来,孩子就只是重复妈妈说过的话,在他的头脑中却并不能形成数字的概念,他也就不能学会正确的数数方法。

   所以,妈妈可以借助于实物,无论是水果还是玩具,都能让孩子通过感官的刺激来弄明白数字的意义。而且孩子在3—6岁期间,已经可以认识“大”、“小”、“多”、“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就可以借助具体的实物来理解数字的大小含义,以及数字之间的顺序关系。

3.指导孩子建立“数”的抽象概念。

   有的孩子会如事例1中的孩子那样,相同的实物会计算,但不同的实物就不懂计算。这就是因为他的头脑中没有“数”的抽象概念。

   因此,妈妈要帮助孩子慢慢地摆脱实物,让他再进行计算的时候要凭借想象来建立数的概念。这时候妈妈不能着急,也不用强硬要求孩子必须丢掉实物,或不去掰手指,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数学虽然是个抽象概念,但它也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数学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买东西时简单的算账,切蛋糕时几刀能切几块,等等。用孩子熟悉的场景来让他感知数学现象,体验数学趣味,这样孩子不仅能更快地学到数学,还能提高他的生活技能。

5.教孩子学数学不可盲目、急于求成。

   妈妈要注意的是,教孩子学数学不可急于求成,不能盲目让孩子记忆,尤其是不提倡让孩子去背圆周率、学习珠心算,对于幼儿奥数更要慎重。因为数学思维是靠理解,而不是靠机械背诵的,长期反复的记忆反而有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大脑机能。

6.避免孩子对数学过度敏感。

   数学在生活学习中很重要,但是数学并不是人生活学习的全部。曾经有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看画展,但孩子进去后一直专心地去数画展中有多少幅画,对于画的美丽他却完全没有注意到。妈妈要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让孩子不要因为眼中只有数字,而失去了对其他事物的感知。

   所以,妈妈要让孩子对数学的学习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既要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同时也不能让孩子丢失了其他方面的学习与体验。

   引导三:指导孩子学识字

   

   应该在孩子几岁时教他识字?如何教才能引起他的识字兴趣?这是每位妈妈都关心的问题。据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孩子的形状知觉从3岁起就发展很快,3—6岁间孩子的认知能力会不断提高,而4岁时他对图形的直觉最为敏感。文字其实也是一种图形,而中国的汉字更是一种象形文字。所以,三四岁时是教孩子识字的最佳时期,但却需要注重教育方法。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规定5岁的萱萱每天要学会10个字,为了增加她的识字量,妈妈还经常随时指出身边的字让女儿学认。一天逛街时,妈妈指着一家超市的牌子问:“萱萱,你认识这几个字吗?”萱萱却对妈妈的引导没有丝毫的兴趣。

   妈妈又说:“我知道后面那两个字你已经认识了,读作‘超—市—’可这是一家什么超市呢?‘超市’前面的三个字读什么?”当妈妈变着花样让她认识那几个字的时候,没想到萱萱却撅起小嘴不高兴地说:“妈妈,今天不是已经认够10个字了吗?我不想再学了!”

   事例2:

  岳岳3岁了,妈妈开始教他认字。她喜欢在一些白色硬纸板中间画上一条线,然后在线的右侧写上要教的汉字,线的左侧贴上与汉字相对应的图形。

  例如,在教岳岳认“桃”字的时候,就把“桃”字写在纸板右侧,在纸板的左侧贴上一个鲜美的水蜜桃。然后,妈妈拿着纸板给岳岳看,岳岳立即就会认识并读出“桃”字。

  因此,岳岳十分喜欢和妈妈玩这个认字的游戏,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很多字。

教育感悟

  提到教孩子识字,妈妈最关心的问题是“怎么学?”和“学多少?”事实上,怎么学比学多少要重要得多。因为孩子识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妈妈不要期望他在短期内就达到多少识字量。

  要知道,在孩子识字学习的初期,培养他对文字的兴趣和感觉,远比提高他的识字量重要得多。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孩子,只有充满新鲜感的事物才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会因此充满热情地去主动记忆。

  所以说,引起孩子对汉字的兴趣,是妈妈教他识字的第一步工作。只要孩子对汉字有了兴趣,他就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去认识汉字,并逐渐将之灵活运用。

妈妈妙招

1.不设定孩子的识字量。

   许多妈妈喜欢将孩子的学习进行量化,如“我家孩子已经认识500个字了!”“我家孩子已经会写150个字了!”妈妈喜欢统计孩子的识字量,其实是出于攀比的心态。但是对于孩子来说,量化的具体数字会让他有种无形的压力。

   同样,为孩子设定每天的识字量,一旦任务完成,他就会不愿再多学一个字。事例1中妈妈的做法其实是对孩子识字积极性的一种扼杀。长此以往,即使孩子能够达到一定的识字量,却会因为觉得枯燥而降低学习的兴趣。

   所以,妈妈在教孩子识字的时候,一定不要盲目跟风,为孩子设定识字量,一定不要让识字成为孩子心中不愿意完成的任务。

2.图字并茂,培养孩子识字的兴趣。

   据科学家研究,人类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有着不同的分工,其中右半球负责处理图像信息,左半球负责处理文字信息。而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却交叉支配着我们的身体,也就是说大脑右半球支配身体的左侧,左半球却支配着身体的右侧。

   所以,事例2中岳岳的妈妈运用了一个十分科学的识字方法,就是按照“右字左图”的方式来教孩子识字。她的做法不仅合乎人体科学,而且图字并茂的方式极易引起孩子的兴趣。这样,即使孩子不认识这个汉字,却也会看着图形说出字的读音,不需要父母再去教。

   孩子在读字的过程中认识了字,并获得了猜出谜语般的成就感,这会极大地提高他识字的兴趣。

3.生活标签,为孩子创造识字的环境。

   在教孩子识字时,妈妈可以在相应的实物上贴上文字标签。例如,在空调上、冰箱上、电视上,用便签贴上“空调”、“冰箱”、“电视”等字,并注上拼音。这样,孩子就会对生活中接触的物品产生字面的理解,从而加深他对这些字的印象。

4.边识边写,鼓励孩子把字画大。

   除了教孩子识字外,妈妈还会关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教孩子写字最合适呢?”大多数孩子三四岁时就开始喜欢涂涂画画了,这其实也是在向妈妈传递一种信息——“我该学写字了”。

   孩子初学写字并不能马上掌握字的结构,而是把字当做一个图形来“画”。所以,当孩子开始把字“画”出来时,先不要用“整齐”去约束他。但是,由于此时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还不完善,妈妈可以鼓励他把字画大,只要孩子的字“画”得足够大,他就会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以后就容易把字写好了。

   引导四:指导孩子学英语

   

   妈妈都知道,让孩子掌握一门外语非常重要,并且认为对孩子外语的教育应该尽早开始。但是什么时候是孩子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机呢?先让孩子学习母语比较好,还是母语和外语同时学习效果会更好呢?如何才能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学外语?这是许多妈妈都困惑的。

经典事例

   事例1:

   为了让纤纤多掌握一门语言,从她刚开始学说话起,妈妈就用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教她。例如,妈妈会指着苹果对纤纤说:“苹果!apple!”然后指着香蕉说:“banana,香蕉。”

   到了纤纤5岁的时候,就已经会说不少英语单词,但是妈妈却发现女儿在说话时,反应速度似乎要比同龄孩子慢一些。

   有一次,妈妈指着一盘水果问:“纤纤想吃哪种水果呢?”只见她想了一下说:“嗯……”妈妈问:“你在想什么?”纤纤说:“是banana,还是香蕉……”妈妈这才明白,纤纤之所以说话时反应略慢,是因为她不能迅速确定用哪种方式来表述。

   事例2:

  4岁的永泽开始在幼儿园学习英语了,为了了解儿子的学习情况,每天妈妈都会问:“今天幼儿园里教了哪些单词?”“电话用英语怎么说呀?”“orange是什么呀?”

  虽然妈妈对儿子的英语学习是满腔热情,总是不失时机地考考儿子,但永泽似乎对学习英语越来越没兴趣。当妈妈再问某些物品用英语怎么说时,永泽有点不耐烦地说:“不知道。”

教育感悟

  孩子学习英语其实是语言上的一种模仿行为,大量教育实践表明,孩子在四五岁时开始学习英语最为合适。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在语音辨别、语音模仿、词汇吸收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年龄段孩子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此时他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母语基础,但舌头肌肉尚未成熟定型。所以,四五岁时是孩子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

  虽然如此,妈妈也不要对孩子学习英语报以过高的期望,不要希望他能迅速学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学了一段时间后,却还是不能很好地说出来,这种情况很正常。从语言学角度看,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经过一段沉默期,就像孩子学习母语一样,也许开始并不会说话,但等语言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突然有一天就开口说话了,学习英语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妈妈不必着急,只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气氛,促进孩子学英语的兴趣就可以了。一旦孩子对英语产生兴趣,就不会觉得学英语是件苦事,并会快快乐乐地主动去学习。

妈妈妙招

1.要孩子先打好母语基础。

   据教育学家调研得知,如果让孩子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不仅会让他在语言理解方面发生混乱,而且还容易使他产生学习障碍。

   如事例1中的纤纤,当她对“香蕉”这个事物进行认知的时候,头脑中就会同时出现两个词汇,一个是中文“香蕉”,另一个是英语“banana”。这时,她就会产生迷惑,香蕉这个事物到底该与哪个词汇产生对应关系呢?这样就会给她造成一定程度的理解混乱。如果孩子对事物的理解经常是混乱的,也必然会出现学习障碍。

   所以说,让孩子学习英语最好是在母语的基础已经基本建立之后再进行。

2.帮孩子建立英语思维。

   事例2中永泽的妈妈喜欢问孩子“电话用英语怎么说”“orange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表面看来这是在帮助孩子记忆英语单词,但事实上等于在强化孩子的汉语。也就是说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不论看到什么,他的头脑中出现的永远都是这些事物的汉语,然后再出现与汉语相对应的英语单词。如果孩子经常用这样的思维学习英语,只能学出中国式英语。

  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母语基础之后,再学习英语时要尽量使用纯英语式教学。如妈妈可以指着苹果说:“apple!”而不是说:“苹果,apple。”当妈妈指着苹果直接说英语的时候,孩子马上就会明白,苹果的英文发音就是“apple”。妈妈没有说一个汉字,但孩子却能明白妈妈的意思,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英语思维的建立。

3.孩子学英语,妈妈要有正确的心态。

   妈妈要知道英语并不是高深的知识,只是一种交流工具。对于英语,应该是让孩子习得,而不是学习。让孩子学英语,关键不是能学会多少,而是要增加他对英语的熟悉感。当他上了小学或中学后再听到英语,不会有太陌生的感觉即可,并不是非要小小年纪就能说一口流利英文才算成功。

4.为孩子创造英语环境。

   若想让孩子把英语当作一种语言来学,妈妈应该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学英语的理想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要让孩子有足够的机会去“听”、“说”英语。

   比如,在孩子玩耍的时候妈妈可以给他放英文儿歌、英文对话,这样可以帮孩子建立英语语感,还能激起他说英语的欲望。这样就等于为他创造了一个间接的英语环境。

   7.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上幼儿园后开始学习各种知识,他是否乐于学习,能否安下心来学习?其实环境对孩子的学习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妈妈要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助于孩子集中精力地思考问题,还能促进他学习的积极性。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具备哪些特点呢?妈妈又该怎样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呢?

   

   建议一:布置好孩子的房间,让孩子喜欢在里面学习

   

   当孩子渐渐长大,妈妈就会为他收拾出一间儿童房,让他有自己独处的空间。可是儿童房的设计多种多样,怎样的摆设才能让孩子使用方便,并且喜欢在里面学习呢?妈妈一定要精心为孩子布置房间,不可以只注重美观,更要注重其实用效果。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依依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妈妈根据她的爱好帮她报了书法兴趣班,一有时间依依就会到书房练习书法。

   考虑到依依是个女孩子,妈妈把她的书房布置得美轮美奂,不但贴满了卡通图案,还摆了很多漂亮的人偶,还有会报时的卡通钟表。可是依依在房间练习书法的时候,却一点也不能静下心来,一会儿玩玩布娃娃,一会儿看看钟表里报时的小鸟,一会儿瞧瞧墙上可爱的卡通人物。不但如此,拿着毛笔到处跑的依依还把墨水弄的到处都是。

   妈妈看了不禁摇头叹气,为什么自己精心布置好了书房,依依却不肯专心练字了呢?

   事例2:

  4岁的东东非常喜欢画画,每天放学后都会在书房里一画就是好久。书房本来是爸爸看书的地方,可是自从东东上了幼儿园,就让给了东东。大大的写字台,舒适的大座椅,东东每次都使劲爬上去,蹲在椅子上才能够得到写字台的桌面。

  一天,妈妈正在厨房做饭,突然然听到“咚”的一声,然后就传来了东东的哭声。妈妈急忙跑到书房,发现东东趴在地上,椅子却砸在了东东的身上。妈妈抱起东东心疼地问:“怎么了宝贝儿?怎么掉下来了,摔疼了吧?”

  原来,东东想爬到大椅子上画画,不小心踩翻了椅子,并被椅子砸到。晚饭后,妈妈和爸爸商量:“我们给东东买个儿童专用的桌椅吧,这样孩子用着太不方便了。”

   事例3:

  妈妈给5岁鑫鑫买了一套漂亮的桌椅,鑫鑫特别喜欢,不仅把自己的图书摆在上面,还把自己喜欢的变形金刚、奥特曼、小超人等玩具和自己爱吃的零食也放在上面。

  可是学习的时候,鑫鑫总是不能专心,一会儿看看奥特曼,一会儿吃点薯片,书桌不仅用于学习,竟然还成了鑫鑫的玩耍场所。

教育感悟

  环境的好坏对人的身体健康和思想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妈妈在为孩子布置房间时应注意到房间的形状、光线等因素。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孩子若是长期在方形的房间内学习,就比较容易集中精力,而在不规则形状或圆形的房间里,则容易分散精力和胡思乱想。同样,光线的明暗也能左右孩子的情绪,光线较暗的房间容易让人情绪低落,而光线明亮的房间则会让人心情舒畅。所以,妈妈在为孩子选择房间时,一定要注意到以上这些因素。

  好的环境是让孩子能够安心学习的先决条件,所以妈妈一定要布置好孩子的房间,让他喜欢在里面学习。

妈妈妙招

1.为孩子布置一个简洁明亮的房间。

   妈妈在为孩子布置房间时,应以线条简洁、光线明亮为主,还要让室内能够保持空气的流通,这样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也要注意房间色调的谐调,避免使用过于醒目的颜色。妈妈会发现强烈的色彩会刺激孩子的神经,容易助长浮躁的情绪,而平和的色调则有助于他安静下来,静心思考问题。同时,室内布置要符合幼儿的情趣,例如,悬挂的装饰画不要过于冷艳,而应该富有童话色彩,或是悬挂具有教育意义的名言或字画。不要摆放过多的装饰品,也不要有过多的杂物。

   如事例1中依依的妈妈,虽然为她布置了一个漂亮的房间,但由于室内装饰过多、花色斑驳,导致依依不能专心练字,反而容易分散精力去关注房间内的其他物品,这样的房间就不利于孩子专心学习。

   再者,孩子房间的布置还应该考虑到他的个性特点。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房间布置应尽量淡雅的色调为主,以免助长不稳定的情绪;若孩子的性格过于内向,则可以让房间的色调略微活泼一些。

   妈妈在将房间的大框架布置完之后,还要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家具,并为他摆放一些学习用品,方便孩子的使用。

2.给孩子定做合适的桌椅。

   妈妈要为幼小的孩子定做适合其身高的桌椅,或者是可以调节高低的活动桌椅。成人的写字台和座椅过于高大,不适合孩子使用。如事例2中的东东,由于椅子太高还需要爬上去才能够到写字台,又因为踩踏不当而摔倒。

   同时,妈妈在为孩子选择桌椅的时候,尽量不要选择带有滑动轮的桌椅。摆放好后,桌椅的位置就不要随意挪动,别让孩子今天在这学习,明天在那看书。桌椅固定容易形成专心学习的心理定势,让孩子一进入这个环境,大脑就进入学习状态。

3.不要让孩子在书桌上摆放杂物。

   孩子的书桌应摆放课本、文具以及必要的工具书,妈妈还要时常提醒他将自己的物品收放整齐,但是不能让他把玩具、零食或其他杂物放在书桌上。如事例3中的鑫鑫,将玩具和零食都放在书桌上,学习时便不能专心,这样学习效率就会降低。

   建议二:夫妻和睦,不争吵,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

   

   父母的争吵对于任何年龄的孩子来说都是件极度苦恼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他往往不能理解父母争吵的原因,但却会因此而紧张、恐惧、焦虑。由此可见,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负面的影响。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夫妻双方都要维持家庭的和睦,给孩子一个安静而舒心的成长环境。

经典事例

   事例1:

   周五,爸爸和妈妈都有事,忘了去幼儿园接4岁的樱樱。他们回到家却发现两人都没去接孩子时,就开始互相埋怨,并一起去幼儿园。

   回来的路上,爸爸说:“你不接孩子也不和我说声,我还以为你去了。”

   “我还以为你会去呢,周五本来是该你去接的。”妈妈说。

   “可你下班早啊,我以为你回来见家里没人就会去接她了。”爸爸说道。

   “我下班早?你又没回来看,怎么知道我今天就下班早了?”妈妈生气地说。

   “你没完了是吧?”爸爸吼道。

   这时,只听“哇”的一声,樱樱大哭起来。“宝贝儿,别哭了。是爸爸不好。”“妈妈也不好……”妈妈爸爸都不敢再吵,去哄樱樱。

   “你们都不想接我……你们不想要我了。”樱樱哭着说。

   事例2:

  亮亮5岁了,他的父母脾气都比较急躁,常常为一些小事而争吵,还会互相骂对方。

  一天,亮亮和小猫玩,小猫不肯理亮亮自己跑了,他就在后面骂:“该死的,给我滚回来!”妈妈在厨房做饭,听见亮亮的话,赶紧出来问:“亮亮,你骂谁?”亮亮说:“小猫跑了。”妈妈刚想说什么,却忽然觉得亮亮的语气很像一个人,她想起自己在和丈夫吵架时,就曾经这样口不择言。于是妈妈说:“亮亮,说脏话是不对的。妈妈也不该说,以后妈妈不会再这样了,你也不要再这样说。好吗?”亮亮点点头说:“好的,妈妈。”

   事例3:

  一天晚上,妈妈听见4岁的硕硕在说梦话,似乎是做恶梦了,嘴里不停地喊:“不要……不要,别打了……”妈妈轻轻拍拍他,说:“宝贝儿,别怕。妈妈在这儿呢。”硕硕从梦中惊醒,扑到妈妈怀里哭起来。

  妈妈说:“乖,是不是做噩梦了?别害怕,和妈妈说梦见什么了?”硕硕说:“梦见爸爸妈妈打架了……”妈妈这才意识到,前几天由于一点小事和丈夫吵了起来,两人还动手打了起来。当时以为孩子已经睡着了,看来是硕硕是知道了父母打架的事了。妈妈说:“好孩子,爸爸和妈妈不会再打架了。你安心睡觉吧。”

教育感悟

  一个在宽松、快乐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性格往往活泼开朗、充满阳光;而在紧张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性格却多内向极端、不爱关心人。

  妈妈一定要意识到家庭气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据一项调查显示,有85%的孩子认为父母吵架是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孩子会因此受到惊吓。而且常常目睹父母吵架的年幼儿童患口吃、遗尿症和肠胃病等疾病的几率也较高,父母的不和睦还会影响到他以后的婚姻观念。

   所以,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妈妈和爸爸都应该学会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要吵架,更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动手打架,不要为了自己一时的痛快而不顾孩子的感受。

妈妈妙招

1.尽量不要因为孩子吵架。

   爸爸和妈妈尽量不要因为孩子的问题而吵架,年幼的他往往不能马上理解父母吵架的内容,但听到他们不断地提到自己的名字,就会因此而感到恐慌,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好,才会让父母这么生气。

   如事例1中的樱樱,在听到父母吵架后,因一时不明白父母是在互相埋怨,而误以为他们不喜欢自己了,所以吓得大哭起来。不仅是如此,其实夫妻间任何原因吵架时的负面情绪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情,他会因此而变得郁郁寡欢。

   即使夫妻二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所分歧,也应该协商探讨,不要一时情绪冲动就吵起来,这样不仅伤及彼此的感情,也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

2.不要在孩子面前口不择言。

   有的父母不但吵架,还会在生气时口不择言地骂对方,而父母往往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事例2中的亮亮,便因此而学会了说脏话。妈妈要知道,即使情绪再激动也不可以说脏话,这不但会破坏自己在孩子心中慈爱的形象,还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3.千万别再孩子面前动手打架。

   孩子往往会认为父母是神圣而完美的,并且充满力量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爸爸和妈妈是他最信赖的人,当他看到自己最信赖的两个人吵架甚至动手互相伤害对方时,他不但会非常紧张而且会感到恐惧、无助。

   如事例3中的硕硕,在无意中看到自己的父母打架后,晚上睡觉就会做恶梦。同时,在充满争吵和暴力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心理是有阴影的,他们普遍胆小、脆弱、冷漠,有时还会有暴力倾向。

   建议三:妈妈与孩子一起学习,给他做个好榜样

   

   人的心情和行为往往会受到环境及气氛的影响,孩子更是如此。如果孩子常置身于学习的气氛中,他也会自然而然地喜欢学习。所以,要让孩子喜欢学习,妈妈自己首先要爱学习,并且要抽时间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样便可以带动他学习的积极性。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知道,孩子学习知识的前提是学习品德。为了培养晓峰的德行,妈妈给5岁的晓峰买了《中华德育故事》的影碟,每天播放,和孩子一起看,学习古人的良好品德。

   周末,正好播放了《伯俞泣杖》的故事。讲的是汉代孝子韩伯俞生性孝顺,每做错事时母亲用手杖打他,他从不分辩也不哭,直到母亲打完了,再向母亲谢罪。

   多年后,母亲又因故打他,伯俞却突然哭起来。母亲感到很奇怪,于是问他:“以前打你从不见你哭,为什么今天却哭了?”伯俞忙说:“以前挨打虽然很疼,但那说明母亲身体健康。今天母亲打我却一点也不疼,想是母亲年迈体衰,我心中悲哀所以哭泣。”母亲听了将手杖丢掉,长叹一声说:“我以后再也不打你了。”

   看完故事,妈妈不禁落下眼泪。晓峰问:“妈妈,你怎么哭了?”妈妈说:“看到伯俞如此孝顺母亲,我感到很惭愧,因而想到以后一定要更加孝顺你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晓峰帮妈妈擦擦眼泪说:“妈妈不哭了,我以后也会孝顺你的。”

   事例2:

  泽意的妈妈是小学老师,每天吃过饭后她都会坐在灯下看书、备课,而5岁的泽意常常自己玩一会儿这个,再玩一会儿那个,后来觉得无聊了,便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一本故事书来看。

  开始的时候,泽意并不认真看书,而是随便翻几页,然后看看妈妈。但看到妈妈总是在低头认真阅读,他就拿着书认真看起来,虽然有很多字还不认识,但顺着拼音也能慢慢理解故事的大意。慢慢地,泽意不但认识了许多的字,还会讲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教育感悟

  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小就喜欢学习,并且不需要自己经常去督促他,但是多数孩子却都不爱学习,而且经常需要妈妈或老师的提醒才肯努力。

  怎么才能让孩子喜欢学习,并且自动去学习呢?其实,这需要妈妈为孩子作出爱学习的榜样,并经常和他一起学习。和孩子一起学习,并不是说让他学习,自己在一旁监督,这样做只会导致孩子产生依赖或逆反的心理,让他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说,妈妈也要有强烈的求知欲,不停止追求知识的脚步。虽然孩子和妈妈都要学习,但大家互不干涉。

  不过,妈妈如果在孩子学习时看电视、打麻将,或进行其他娱乐活动,孩子就会感到心理不平衡。他会觉得:“为什么让我学习,你自己却要玩呢?”这时,如果妈妈跟他解释说:“我已经过了学习的阶段了,现在轮到你学了。”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所以,妈妈要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就能营造一种人人都爱学习的气氛,帮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妈妈妙招

1.妈妈要和孩子一起进步。

   妈妈不要以为让孩子去学习的知识或品德,自己都会了,只要把孩子教好就可以了。在教孩子的同时,妈妈也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行,和孩子一起进步。

   如事例1中的妈妈在陪晓峰一起看动画片时,就发现自己的孝行做得还不够好,所以会惭愧地落泪。而孩子在看动画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妈妈对长辈的孝心,这会在他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受到好的影响。

2.试着让自己与孩子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妈妈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可以试着让自己与孩子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样就可以和他一起学习、探讨,母子之间也会因此有更多的话题。

  6岁的知春自幼对书法感兴趣,妈妈为她报了书法兴趣班,并在每周末陪她去上一次书法课。在陪她上课的过程中,妈妈也喜欢上了书法,并天天和知春一起练习书法。

  练习完后,母女二人还一起探讨和比较。久而久之,知春越来越喜欢练习书法,和妈妈一起练字已经成为她每天必做的开心事。

   妈妈和女儿一样对书法很感兴趣,并天天和女儿一起练习书法。这样不但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也有助于孩子坚持练习。

3.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孩子并不是生来就喜欢学习知识,这需要妈妈为他营造出好的学习气氛。如事例2中的泽意,在自己玩得无聊之后,便会观察妈妈的行为,见妈妈在看书,他便会模仿妈妈,自己也拿起一本书来看,并渐渐对书感兴趣。如果妈妈不看书却要求孩子看书学习,他就会不服气。所以,当妈妈爱学习时,家里就会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去学习。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

——8.规避潜能开发的误区

——9.开发孩子的各种潜能

——10.生活中的潜能开发

——11.怎样培养孩子的特长

8.规避潜能开发的误区

   

   对孩子潜能的开发是必要的,如果不及时开发他的潜能,那它有可能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尤其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个潜能宝藏会逐渐消失。但一提到潜能开发,大多数妈妈想到的是让孩子多学习书本知识,带他学习奥数、珠心算……殊不知,抱有这些思想的妈妈已经走入了教育的误区。这样不仅不能开发孩子的潜能,还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开发孩子的潜能,妈妈一定要规避一些误区。

   

误区一:潜能开发不是书本学习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关于潜能开发,妈妈也是下足了功夫,家教、补习班等一应俱全。可是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没能开发出孩子的潜能,相反增加了孩子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其实,潜能开发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学习,也不是兴趣班补习,而是在玩中慢慢被开发出来的。因此,妈妈一定要把孩子的潜能开发和书本学习区分开来。

经典事例

   事例1:

  李倩从3岁开始被妈妈强迫着识字。如今,她5岁了,认识很多字,还会背很多古诗。但是她性格孤僻,不愿意观察,也不愿意和同伴一起玩,好像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渐渐地,她还出现了厌学情绪,变得不爱上幼儿园了。

   事例2:

  3岁的朝朝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妈妈从不逼迫他学习什么,而是让他自由自在地玩儿,妈妈只要在一旁保障他的安全就可以了。每天晚饭后,妈妈还带他一起散步。有时,他会在小区的湖里观察鱼儿游泳;有时,他会坐在沙子堆上盖城堡;有时,甚至和楼下的蚂蚁玩半个小时……一般在这个时候,妈妈从来不去打扰他,而是让他玩儿个够。

教育感悟

   孩子天生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会尽可能地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事物。当他还没有对真实世界具备足够的观察和体验时,如果过早地让他学习抽象的知识,很容易把他的注意力转向对抽象符号的关注,从而使他丧失很多对真实世界的体验和思考。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书本学习的内容大都是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如识字、数数。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懂得思考,更不懂得举一反三。所以,学习书本知识很难起到开发潜能的功效。如果妈妈不明白这个道理,强迫孩子去学习书本知识,只会适得其反。

   同时,一味地接受学校填鸭式的教学和书本知识不仅不能促进孩子学习潜能的开发,还会响他其他能力的正常发展。因为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其他方面的能力像音乐才能、运动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和损害。像事例1中的李倩孤僻的性格、厌学情绪就和被强迫学习书本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妈妈妙招

1.不强迫孩子学习书本知识。

   求知本是人世间一大乐事,学习书本知识是求知的一种方式。可是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妈妈的强迫下被异化了,从爱学习,变成厌恶学习。事实上,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妈妈要让孩子学习书本知识,就一定要从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开始,保护他的求知欲,进而把求知的快乐还给孩子。

2.让孩子尽情地玩耍。

  一项科学证实,在2—5岁的儿童中,玩耍的孩子要比不玩耍的孩子的大脑至少大30%。因为玩耍是孩子观察、认识、理解、表达的最佳活动。在玩耍过程中,孩子要完成几十种与大脑思维活动有关的动作,比如,掌握平衡、解决纠纷、处理问题,等等。同时,妈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无意识玩耍,多让他听听音乐、唱歌、跳舞等,这些活动也能增加孩子大脑的活动量,有效地开发他的智力潜能。

3.把握孩子学习数学和识字的敏感期。

  孩子到达某一年龄段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有兴趣,有探索的欲望,这个阶段就是孩子的敏感期。孩子识字、数数一样存在敏感期。一般孩子对数学和符号的敏感期在5岁左右,他会突然对抽象的符号感兴趣。而且孩子在5岁以后,大脑发育更加成熟,具备了永久记忆的能力,此时的学习更能被记住。妈妈只要把握这个关键期,就能顺利地引导孩子学习这些知识了。当然,孩子的学习还是要以兴趣为出发点,不可强迫。

误区二:潜能开发不是“我说你学”

   

   孩子天生具备观察的潜能,喜欢发问,也乐于探索。但如果妈妈下达命令,要求孩子观察某件事物,把观察、探索、创造当成任务,强迫孩子完成,还一本正经地说“这是为了你好,在开发你的观察潜能”。那么可想而知,孩子的潜能是不会自然发挥的。其结果必定是妈妈的急功近利换来孩子的抵触反抗。因此,妈妈一定要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开发孩子的潜能,切忌“一本正经”。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为了开发4岁的儿子的观察潜能,专门从市场上买了两只小乌龟让他观察,并要求他说出两只小乌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了开发他的想象潜能,妈妈每看到一件事物就会问:“儿子,你觉得这像什么?”

  最初,儿子还很有兴致回答,问题多了,他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有时,妈妈觉得他的回答不够新奇,还刻意问:“你再想想,它还像什么?”每次搞得儿子回答这类问题时,都慌慌张张的,也有些不耐烦。

  事例3:

  6岁的鑫鑫从小就喜欢画画,画画的时候,妈妈从不打扰他。最初他的画妈妈一般都看不懂,但是从不评价,而是耐心地请教他画的内容和情节。

  一次,鑫鑫在纸上画了一个类似于同心圆的圈,然后他给妈妈解释这是龙卷风。妈妈感到很奇怪,风怎么是个圈呢?后来经过鑫鑫的解释才明白,原来这个龙卷风是从天空俯瞰地面得来的。此时,妈妈不感叹他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

教育感悟

   妈妈重视开发孩子的潜能本来是一件好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妈妈“一本正经”的态度可能会适得其反。在生活中,像事例1的情景不在少数。妈妈希望孩子快快成长,但是由于心理过于急迫,在很多时候,就产生了反作用。

   相反,如果妈妈给孩子足够的自由,顺其自然地观察孩子,适当的时候给他正确的指导,孩子的潜能很容易就被开发出来了。就像事例2中的孩子,妈妈给她足够的自由,而且从来不对她的作品指手画脚,日积月累,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慢慢凸显出来了。

  孩子潜能的开发不是知识的灌输,也不是各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他的潜能被开发了,在短期内也许不会有很明显的效果,但对他的成长是有长远意义的。因此,妈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还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妈妈妙招

1.不要“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

   孩子的潜能开发不是“我说你学”这类“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这样不仅不能开发他的潜能,其结果可能搞得他丧失学习的兴趣,也可能导致他想象、思维等天然的潜能被扼杀。因此,妈妈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学习知识,而是给他玩儿的时间和自由。

2.不要急于对孩子进行专业训练。

  一些妈妈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训练班里接受强化训练,最后导致孩子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时间。事实上,如果孩子对训练不感兴趣,训练会成为他的包袱,使他不仅学不到太多的知识,性格也可能因此扭曲,不利于他的心理健康。因此,妈妈要让孩子的学习“慢”下来,赋予孩子好的性格和思想才是他终身受益,享之不尽的财富。

3.增加和孩子的互动环节。

  3—6岁的孩子,思维能力、总结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有时,他的活动需要妈妈的指导。这时,妈妈可以参与孩子的活动,和他一起玩儿。但是,妈妈要做好配角的角色,适时地引导和鼓励,但绝不是指手画脚或是站在大人的角度评判孩子的作品,而是理解孩子的思维,并在此基础上,使他更进一步思考。

4.默默地关注孩子的探索、创新等活动。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妈妈的关注,但是关注太多了就可能导致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变狭窄了。每一个妈妈都应该学会默默地关注孩子的活动,尤其是在孩子玩儿的时候,要给他足够的自由,让他充分发挥想象、观察等潜能,切忌强行干预。

5.要注意几个细节。

  妈妈要遵循“平、随、全”的心态,做到以一颗平常心,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成长环境;随时、随地、随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全面培养孩子的能力,妈妈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误区三:潜能开发不是幼儿园学小学课程

   

   一些妈妈认为,孩子在幼儿园不能只是玩,应该让他学习一些小学知识,这样不仅能让他多掌握知识,还能使他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事实上,孩子的成长发育有自己的规律,过早地让幼儿园的孩子接触小学的书本知识,并不符合他身心发展规律,还非常可能会对他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反映:“现在提倡教学要趁早,我的孩子才3岁,每天接送她上学幼儿园的时候,总能听到其他妈妈谈论着让孩子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有的甚至都开始学二年级的课程了。我也很迷茫,到底怎么教育才合适?”

   事例2:

  一位老师反映:“孩子适当学一些字,刚入学时会轻松一些。但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就把小学知识学完了,上小学后的重复学习会让他丧失学习兴趣,另外,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小学知识不够规范、准确,如拼音不准、写字姿势不正、笔画颠倒等,一旦养成这些不良习惯,纠正起来非常麻烦。”

   事例3:

  一个男孩在刚上小学1年级的时候会的内容非常多,英语、钢琴,都不在话下,识字量达到了1000多,在1—2年级的时候,总是在班里名列前茅。但是到了3年级,优势就不那么突出了。到了5年级,课程强调理解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他以前的机械记忆明显失去了优势,学习开始吃力了。

教育感悟

   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无数孩子的妈妈陷入了盲目攀比和追赶中。小学课程提前到了幼儿园,很多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就学习算术、英语,课余则是钢琴、画画、围棋等才艺训练等课程。妈妈拖着孩子疲于奔命,孩子则不堪重负。

  不可否认,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对孩子来说是个重要的关口。事实上,即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能不能做“常胜将军”,还值得关注。像事例3中的男孩在1—2年级一路领跑,可是到了5年级以后,优势很快就消失了。而且像事例2中那位老师所说的,幼儿园所学习到的内容如果不规范的话,对孩子以后的学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一个观念问题,什么是“赢在起跑线”?起跑线在哪?小学?幼儿园?都不是,真正的起跑线应该从妈妈怀孕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胎教对孩子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妈妈错过了那段时期也不要紧,只要更正观点,认识到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开发他的潜能比短期内学习到的知识更重要,让他爱上学习,他一定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

妈妈妙招

1.不可量化幼儿园的教育。

   一些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只看重表面上的东西,如孩子认了多少字,会说多少句英语,会背诵几首唐诗等等可以量化的指标。于是,幼儿园为了满足妈妈们的需求,将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等同于提前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和学业知识传授,以孩子认多少字、算小学几年级的算术题为标准。事实上,幼儿教育应该坚持快乐、宽松、自由的原则,让孩子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获得直接经验,以培养他的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妈妈一定要端正教育孩子的态度,也要为他选择合适的幼儿园。

2.不要对孩子“揠苗助长”。

   妈妈要认识到“抢跑”的孩子最初能领先,但是后劲一般不足。因为每天都重复过去的知识,他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减低。久而久之,他可能会养成不认真学习,不爱动脑筋的习惯。更可怕的是,强迫孩子学习小学知识会导致他失去一个快乐的童年,对他的性格和人生态度都会有很深远的负面影响。所以,妈妈不要揠苗助长,而是遵循孩子的智力发展,让他身心健康成长。

3.在玩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3—6岁的孩子的学习是通过游戏实现的,只有游戏才能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孩子马上就要步入小学了,妈妈希望孩子提前学一些小学的知识。妈妈要合理地安排时间,每次学习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宜过长。对于同一内容的重复学习,妈妈也要变化方法,最好能与游戏结合起来,边学边玩,动静交换,从而保护他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效果。

误区四:潜能开发不是奥数、珠心算

   

   为了迎合妈妈的需要,珠心算、奥数……名目繁多的课程班在部分幼儿园纷纷开设起来。事实上,这些课程到底能不能开发孩子的潜能另当别论,但是一些尝试过的妈妈已经后悔当初让孩子学习这些课程,一些小学老师对这些课程带来的教学障碍也感到非常苦恼。因此,妈妈在为孩子选择这些课程时一定要慎重。

经典事例

   事例1:

  文文在幼儿园学了两年珠心算,学得非常好,万以内的加减法,连续不断地加减,等别人说完,她的结果已经算出来。为此,她还参加市级比赛拿了特等奖。妈妈认为她上了小学后,数学课程一定不用发愁了。可是事情完全不是想象得那样,因为学校里老师教的常规的计算方法与珠心算毫无关系。文文被这两种方法搞得思维混乱,脑筋很难转过弯来。结果两位数的加减法对于她来说都很费劲,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了。

   事例2:

  小磊在幼儿园上了两年奥数课程,如今上小学1年级了。一天,他做家庭作业时遇到一道数学题,题中画了3幅图,分别是6个苹果、1支铅笔、4个梨,题目要求把数量小于3的一幅图找出来。题目不难,可是他却被困住了。

  他请教爸爸:“这道题应该不会这么简单,里面一定有什么东西,我没看出来,是不是6个苹果减去4个梨等于2,也应该选出来呀?”爸爸听了很疑惑,孩子怎么连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了呢?好像对于他来说一道题不拐几个弯就不是题,恐怕自己掉进“陷阱”里。

教育感悟

   一些妈妈认为,奥数是锻炼思维的好方法,就像脑筋急转弯一样,孩子能通过这种技巧训练,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也能为小学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的确,孩子的思维潜能是可以开发的,但并不是单纯地让他在混乱的文字游戏中提高思维能力。然而奥数中为了“绕”而“绕”的题目随处可见。

   其实说白了,奥数题就是把本来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让孩子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是:奥数真深奥啊!结果孩子变聪明了吗?未必啊!事例2中的小磊就是一个例子。当然,这样的例子只是个别现象,但是妈妈应该仔细思考一下,难道只有新、奇、特才能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吗?

   3—6岁孩子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刚开始萌芽。那么,珠心算是建立在珠算基础上的一种心算方法,它把传统的珠算和形象记忆结合起来,通过“在脑子里打算盘”得出运算结果。这种形象记忆适合孩子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小学阶段学习的方法是心算,一些学过珠心算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会迷惑、糊涂,事例1中的文文就是这样的情况,她一时间很难转换过来,最后使得学习非常吃力。因此,妈妈要具备辨别能力,尽量不要让孩子学习奥数和珠心算。

妈妈妙招

1.不要用珠心算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珠心算虽然可以帮学龄前的孩子在形象和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学习方法相对比较单一、被动,缺少主动探索的客观环境,顶多是一种技巧的训练。因此,要发展孩子的智力,妈妈可以采用其他数学方法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虽然那些方法不像珠心算,使孩子在短时间内进行多笔加减运算,但数学学习强调的是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妈妈应该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主,从而培养他的学习能力。

2.参加奥数班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

   事实上,奥数作为竞赛数学,其思维方式和普通数学有很大差别,很多习题难度非常大,一般都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一项研究表明,只有5%智力超常的孩子适合学习奥数,一般的孩子学习了如果不能理解,只能机械地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解题,结果既不明白那一步为什么要那么做,也不敢肯定自己是不是做对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因此,在给孩子报班之前,妈妈一定要遵从他的意见,不能强迫孩子去学。而且孩子在3—6岁阶段不适宜学习奥数,妈妈还是要以培养他的数学兴趣为主。

3.从日常生活中启蒙孩子的数学潜能。

  在生活中,只要妈妈做一个有心人,不论是和孩子一起吃饭、游戏,还是和他外出旅游,妈妈都能抓住机会,随时随地对他进行数学智能的训练。比如,孩子爬楼梯时很单调,妈妈可以鼓励他数一数有多少层台阶;和他用脚步、手臂量一量房间的长、宽;让孩子摆放碗筷、切蛋糕,提起他对数字的敏感度,等等。只要妈妈善于抓住这些生活细节,一定可以让孩子拥有优秀的数学智能。

误区五:益智游戏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负担

   

   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一些妈妈已经认识到了玩儿对孩子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早教应该让孩子在玩儿中学,在游戏中学,才能更好的开发出他的潜能。但是,一些妈妈强迫孩子参加益智游戏的训练,甚至参加益智游戏比赛,这种做法难免使本来有意思的事儿上了功利性的色彩,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负担。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最近买了一套幼儿益智游戏的图书,打算以此开发4岁的女儿的智力。书里面有数字游戏、学汉字游戏、涂颜色的游戏、找不同等等游戏,最初,女儿被里面各种颜色的图画和卡通人物深深吸引,总拿着它爱不释手。妈妈也很得意,计划让她每天多做几种类型的游戏,这样可以全面开发她的智力。

  可是,女儿偏偏只喜欢一种涂颜色的游戏,恨不得把每一页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可是她的这种做法完全不按照书上的要求来,也违背了妈妈的心愿。于是,妈妈强制她按照书上的要求来,还让她坚持每天多做几种类型的训练。结果,没过几天,女儿对这些书失去了兴趣,也不愿意再涂颜色了。

   事例2:

  最近,妈妈经常和4岁的儿子一起玩儿一个游戏,妈妈给这个游戏起名叫“谁来做小侦探”。每次妈妈都会准备10种糖果、水果、玩具等小东西,然后让儿子在1分钟之内记住桌子上的所有东西,然后再蒙上他的眼睛,悄悄地拿走一件。最后,妈妈再让看少了哪样东西。

  每次儿子猜对时,妈妈都会把全部礼物送给他。当然,妈妈的游戏道具也是品种多样,经常更换。有时,妈妈还会和他互换角色,每次能都调动起儿子的参加游戏的积极性。

教育感悟

   如今的妈妈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一些妈妈曲解了早教的含义,总是占用孩子玩耍的时间进行“教育”和“智能开发”。

   于是,像积木、拼图、迷宫、七巧板、魔方等益智类的游戏玩具成为妈妈开发孩子智力的首选。不可否认,这类益智游戏不仅能推动孩子进行推理和思考,还能让孩子的手、大脑、眼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开发。但是不管是益智游戏还是其他游戏都应该在没有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孩子才能感到满足和快乐。因此,妈妈千万不要让游戏成为孩子的负担。因为,对3—6岁的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游戏,最好的智能开发方法就是玩儿。

   事实上,孩子的益智游戏应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而且妈妈也不能生搬硬套书本上的方法,把孩子的思维局限住了。像事例1中妈妈的做法就太教条了,4岁的孩子怎么会懂得题目要求呢?而且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兴趣,妈妈应该鼓励他,加强对他这方面的培养。可见,益智游戏一样需要妈妈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开发。

妈妈妙招

1.正确理解益智游戏的含义。

   提到益智游戏,很多妈妈想到的就是积木、拼图、迷宫、七巧板、魔方、九连环等等益智玩具。其实不然,像事例2中妈妈和小玉玩的“谁来做小侦探”, 孩子一样可以通过这个游戏来训练记忆力,这何尝不是一种益智游戏呢?事实上,生活中到处都是游戏,和孩子一起观察花草、小猫、小狗,听一听风声,感受自然的力量都是做游戏的机会。而且孩子能不能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开发智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妈妈的引导。因此,妈妈要把这些游戏深入到生活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

2.不限制孩子玩儿的自由。

   妈妈要尊重孩子每一成长阶段应该有的权利,尤其是玩儿和玩什么的权利,妈妈不能随意剥夺。比如,孩子玩益智游戏的时候,妈妈提前就规定好了今天要玩什么,到时间了就提醒孩子说:“来,到玩七巧板的时间了。”

   其实,孩子可能上一个游戏还没玩尽兴,又或者他这个游戏早就玩够了,妈妈却为了巩固他的能力,让他不停地重复,这样只会让孩子失去玩儿的兴趣。因此,在孩子玩儿过程中,妈妈不要限制他玩儿哪一类益智玩具,也不要让他完全照着书本上做,而是让他自由发挥,自己选择。

3.鼓励孩子拆卸玩具。

  拆卸玩具的现象在五六岁的孩子中比较常见,这也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妈妈应该鼓励他的这种行为。同时,妈妈也可以参与孩子的活动,帮他理解玩具的构造,并和他一起拆卸,一起组装,使他从一个“破坏者”变成一个创造者。妈妈甚至可以为他提供小钳子,小螺丝刀等工具,教他拆卸。

9.怎样培养孩子的特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妈妈希望尽早让孩子拥有立足社会的资本,于是就让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特长班。妈妈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高压之下,孩子的兴趣多半在半路就“夭折”了,这与妈妈错误的态度和不恰当的培养方式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妈妈应该怎么培养他的特长呢?

   

原则一:不奢望把孩子培养成艺术家

   

  近些年,对孩子进行艺术培养已经成为自觉性行为。孩子拥有一技之长是好事,但是一些妈妈却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信誓旦旦地说“我要把女儿培养成为舞蹈家”、“我要让儿子成为歌唱家”……不可否认,妈妈的这种愿望是好的,但也要认清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家”。如果妈妈对孩子期望过高,势必会导致他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妈妈一定要明确学习的目的,以陶冶孩子的情操为出发点。

经典事例

   事例1:

  妞妞从4岁开始学习钢琴,每天被妈妈强迫着练习,本来挺活泼的小女孩,坐到钢琴上就打哈欠、犯困。但是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练习才能成为像郎朗一样的钢琴家。”如今,妞妞已经学习钢琴快两年了,和她一同学习的小孩都已经过了四级了,可是妞妞一级也没有考过。最后,妈妈不得不让她放弃了钢琴。

   事例2:

  安安6岁了,妈妈平时喜欢写书法。每当妈妈写书法时,安安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后来,妈妈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套练习书法的用品。最初安安写的时候,能坚持半个小时,有时,练习时间能坚持到1个甚至两个小时。每当这个时候,妈妈便会对他说:“儿子,走,下楼玩一下,玩够了再回来写。”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安安的书法突飞猛进,还在幼儿园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比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育感悟

   事例1和事例2中的妈妈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态度,当然结果也不同。事实上,孩子从小树立志向是一件好事,但是,妈妈总是用培养艺术家的心态培养他,过高的期望势必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压力。一项研究表明,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即使这件事很简单,人们也会厌恶、排斥它;相反,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不管一件事多么困难,人们也很容易喜欢上这件事。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这条理论一样适用。如果妈妈不催促孩子练琴、不计较孩子过了多少级。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孩子往往更能给妈妈创造一个惊喜。可见,对待孩子特长的培养,妈妈一定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他才能发挥出这方面的潜能,也才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总之,在培养孩子特长的时候,妈妈要摆正心态,不要给孩子造成学习压力,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上这个特长,并把他这方面的潜质和热情激发出来。

妈妈妙招

1.明确孩子学习特长的目的。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妈妈表示并不奢望孩子成为艺术家,只是让他拥有一技之长而已。但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妈妈却不自觉地加入了追逐特长生的行列,演变成为了“特长”学“艺术”,为了“加分”学乐器,只把学艺术当成是孩子升大学的桥梁,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全面发展。其实,这是孩子学习特长的误区。妈妈不要用这种方式给孩子压力,而是要摆正孩子学习的目的,以陶冶他的情操为出发点,让他学习特长。

2.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三四岁的孩子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因为发育还没有完全,所以很多乐器应该在年龄稍大一些再进行基本的训练。就拿小提琴来说,三四岁的孩子手指和手比较小,力量和灵活性都比较差,学习效果相对也比较差,五六岁才最为适宜;学习钢琴也是这样,四五岁才可以接受钢琴等乐器的指法训练。

  当然,在孩子学习乐器之前,最好让他先欣赏好的乐音,培养他对这门乐器的感觉。像书法、围棋、游泳、体操等等其他方面的特长也有最适宜的年龄,妈妈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要因为操之过急影响了孩子的兴趣。

3.把握孩子学习特长的关键时期。

  一些特长越早让孩子接触越好,但是还有一些特长,妈妈要把握住适宜他学习的年龄。比如,体操不论几岁开始,都是越早开始越有助于他完成高难度的动作,但一般来讲,3岁比较合适;象棋、围棋适龄期是在3—4岁,那个时候孩子已经能区分黑和白,以及棋子上的字,但是要真正明白专业术语要等到小学3年级以后了;绘画,孩子从1岁多已经会“涂鸦”,两三岁开始对形状和颜色产生兴趣,四五岁开始对实际事物感兴趣,直到五六岁,孩子的想象力、表现欲、观察能力都有所提高。最适宜学习绘画的年龄是在3岁左右。

原则二: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培养他的特长

   

   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小艺术家。有的孩子喜欢唱歌,小小年纪,就能准确地唱出每一个音符;有的孩子喜欢画画,纸张、墙壁、地面都是他的画布……这些都是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或在某一方面的天赋,也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他们的兴趣点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妈妈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这样不用强迫,就很容易引导他学习某项特长了。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高兴地和别人说:“我们家的青青刚3岁,一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的,晃动着身体,还很有节奏感呢!将来肯定是个舞蹈家。”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妈妈给她报了一个舞蹈班,学习基本步法和动作。没过几天,这个孩子不喜欢舞蹈了,不愿意再去舞蹈班,而是喜欢上了画画,每天拿着蜡笔到处“涂鸦”。

   事例2:

  一次偶然的机会,6岁的倩倩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的时候,妈妈觉得书法不适合她,因为她比较好动,怕她坚持不下来,于是让她学习钢琴。可是没过多久,她因为学不会五线谱而放弃了。后来,妈妈决定给她报一个书法班,让她试一试。结果出人意料,她不仅学得很快,字也写得比想象中的好,连老师都夸她在这方面很有悟性。

教育感悟

   孩子学习特长都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需妈妈强迫,只要凭借他的兴趣,就能把它学好。当然,这一个过程需要妈妈发现、指导。

   3—6岁的孩子喜欢扭扭唱唱、喜欢“涂鸦”,妈妈不能简单地推断他的兴趣点就在画画、唱歌、跳舞上面。因为孩子在早期发展中,兴趣点可能是多方面的,他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行为可能是他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形式。

   对于孩子兴趣的培养,妈妈往往容易陷入以下3个误区:第一,盲目跟风,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的孩子跟着学什么;第二,把自己的喜好当成孩子的兴趣,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第三,抱着“学一点,是一点”的态度,有班必报,把孩子的课程排得满满的。

   其实,这些妈妈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点的事实,也忽略了孩子的感觉。孩子的兴趣广泛是好事,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班必报”表面上能让孩子对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但是大多都是蜻蜓点水、囫囵吞枣,没有一个真正能掌握,起不到让孩子发挥特长的作用,反而会让他变得浮躁。因此,妈妈一定要走出误区,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兴趣点。

妈妈妙招

1.不要过早地把孩子的特长简单定位。

   一些妈妈抱怨孩子一会儿喜欢画画,一会儿喜欢弹琴,找不到一个固定的兴趣。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在早期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在不同阶段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兴趣。而且过早地、简单地把孩子的艺术表现定位在某一个方面,很可能造成孩子片面发展。

   这就需要妈妈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找出他的艺术敏感点,然后试着创设相应的环境,为他的潜能转化提供相应的条件。对于妈妈来说,这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不要简单地把孩子艺术潜能定位在某一个方面。

2.让孩子产生特长方面的成就感。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学习某项特长最困难的事就是坚持。事实上,孩子之所以难以坚持就是这方面的成就感比较少。成就感来源于哪里呢?鼓励和表扬,包括来自妈妈的、老师的。在这方面,妈妈不仅要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还可以和老师沟通,请老师多鼓励他,以培养他这方面的自信。因为,老师的评价是孩子保持兴趣、坚持学习的强大动力。

3.不要把发展孩子的艺术潜能同化为技能训练。

  一些妈妈希望孩子有某项艺术才能,或至少有点儿艺术气质,所以对他进行某些艺术方面的训练,让他的艺术潜能表露出来。妈妈一定要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不要追求单纯的技能刺激,不盲目地运用某些开发教材或教具,也不要相信毫无根据的发展方案。事实上,孩子的艺术潜能的发展重在艺术的审美体验。妈妈要多让孩子欣赏这方面的经典之作,孩子这方面的潜质才能得到开发。

10.生活中的潜能开发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神秘的宝藏,那就是潜能。这个宝藏被开发得越早,它对人生起到的积极作用就越大。如果不能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天赋和才能,而让潜能的宝藏一直处于休眠状态,那无疑是十分可惜的。所以,妈妈应该善于发现并在生活中激发孩子的潜能。开发孩子的潜能犹如为他打开一扇窗,他的未来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光明和美好。

   

   要点一:不要急于纠正“左撇子”的孩子

   

   有的孩子会用左手拿筷子吃饭,用左手写字、画画、打羽毛球……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左撇子。当妈妈发现孩子是左撇子时,总会不由地对“左撇子”这一现象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测,心中也难免隐隐担忧,甚至强行去纠正孩子左撇子的用手习惯。左撇子真的不好吗?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欢欢一直喜欢用左手拿筷子和勺子,上幼儿园后妈妈发现她画画也是用左手拿笔画。妈妈为此很是烦恼,常常纠正欢欢的用手习惯,要求她尽量使用右手。

   欢欢用右手拿笔很是吃力,即使拿好了笔,手却总是不听使唤似的,画不出心中想画的图形。但妈妈还是坚持让她使用右手,这样过了好久,欢欢才渐渐习惯用右手。妈妈却发现她在说话时常常口吃,不再像以前那样流利了。于是,妈妈带欢欢去看医生,医生说她的口吃正是由于妈妈强迫她从左手改用右手而造成的。

   事例2:

  自从妈妈发现4岁半的明丽是左撇子后,就一直想让她改为使用右手。每次明丽用左手拿起筷子时妈妈就会说:“右手,右手!怎么总记不住呢!”或者说:“用右手,等你会用右手妈妈给你买巧克力。”“不用左手不行吗?都说多少次了?”

  渐渐地,妈妈发现明丽的饭量越来越小,而且一到吃饭就不开心。妈妈问她:“是不是饭菜不合你的口味?还是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但明丽却说:“不是”。妈妈问了多次后才知道,原来每当明丽坐在饭桌旁就会紧张,怕自己用了左手被妈妈说,所以每到吃饭时总是不开心,饭量也随之减少了。

   事例3:

  5岁的小海是左撇子。一天,小海回到家对着绘画本发呆,妈妈问:“儿子,怎么了?”小海说:“妈妈,老师总让我用右手拿笔,还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说我。”

  第二天,妈妈在去幼儿园接小海时故意早到了一会儿,并婉转地告诉老师:“小海从小就是左撇子,用左手已经习惯了,我很感谢您对小海的关心和帮助,但是既然孩子已经习惯,我也就不期望他改用右手了。”老师了解情况后,就没有强调小海一定用右手拿笔。

教育感悟

  通常孩子在5岁左右时才会明显地表现出使用左手的偏好,而这个时期也是孩子用手机会增多的时候,比如要学会用笔写字、画画。可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习惯使用右手,而有的孩子却会成为左撇子呢?

  据调查显示,如果夫妻双方均为左撇子,孩子就会有1/3的可能是左撇子,如果父母都是右撇子,孩子也有1/10的可能成为左撇子。由此可见,孩子成为左撇子的几率还是很大的。当妈妈发现孩子是左撇子时,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心理及环境的影响,往往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孩子的用手习惯。

  但事实上,孩子习惯于用哪只手是由其大脑的发育决定的,从自然角度讲,很难分辨出左撇子或右撇子哪一个更好,所以妈妈不必急于去纠正孩子的用手习惯。

妈妈妙招

1.不强迫孩子改用右手。

   有的妈妈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左撇子,便会想尽办法让孩子改正过来。其实,左撇子并不是一种病,而是孩子左右大脑发育不同而出现的一种正常情况。人的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但它们分工不同,左脑主管语言、书写、逻辑以及右侧的肢体运动,而右脑则主管空间感、色彩、节奏和左侧的肢体运动。

   在孩子频繁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其左脑会得到更多的刺激,使左脑相对发达于右脑,所以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而左撇子的孩子则是天生右脑为优势大脑,所以他便会习惯于使用左侧的肢体。

   但是妈妈若强迫孩子从左撇子改为右撇子,会使他已经建立的大脑优势从右脑改为左脑,这样容易造成原有语言中枢的混乱,所以会出现口吃的症状,如事例1中的欢欢,也有的孩子会因此而发音不准或唱歌走调。所以,妈妈在发现孩子是左撇子时,不一定要强迫他改变用手习惯,而应该顺其自然。

2.别指责孩子用左手的习惯。

   如果妈妈见到孩子用左手就要纠正,并且指责他,孩子便总会担心“又要挨骂了”,每逢用左手被指责时,就会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什么坏事被发现似的,心惊胆战。

   孩子往往不能理解自己的用手倾向有什么不对,他会因此而感到迷惑不解,并变得不自信,这对孩子人格和智能的正常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因此而产生罪恶感、挫折感、劣等感,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导致智力发育迟滞,甚至变得神经质。所以,妈妈不要指责孩子的用手习惯,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3.呵护左撇子的孩子。

   事例3中小海的妈妈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而去与老师沟通,她并不坚持让孩子改变用手习惯,而是更注重于保护孩子的心灵。

   生活中,左撇子的孩子也许会因不同于他人的用手习惯而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或是被老师或其他长辈责令其改用右手。遇到这种情况时,妈妈一定要及时地呵护自己的孩子,不让他因别人的看法而变得不自信,并且告诉他习惯于使用左手也很正常,这只是习惯不同而已,不需要自卑。

   

   要点二:用推理题、判断题、小故事引导孩子科学用脑

   

   人类的大脑具有很大的潜能,只有科学用脑才能充分开发孩子大脑的潜力,让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科学用脑就是根据大脑的生理特征,让孩子科学地进行学习和活动,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还能有效防止大脑疲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天,妈妈给5岁的云洁讲起了《智断争子案》的故事。

   妈妈说:“从前有一个县令很有智慧。有一天,来了两位妇人向他告状,她们都说对方是骗子,抢了自己的孩子。于是,县令就让衙役把孩子放在大堂中间,然后让两妇人同时去抢,并告诉她们说谁能抢到孩子,谁就是孩子的亲妈。县令一声令下,两妇人一起去抢,她们同时抓到了孩子,其中一位妇人使劲拽孩子,生怕被对方抢去,另一位却松了手。云洁,你觉得谁是孩子的亲妈?”

   云洁说:“县令不是说谁抢到谁就是亲妈吗?”“真的是这样吗?你也这样认为?”妈妈问。云洁想了一会儿说:“妈妈,我想不出来。可县令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妈妈接着讲:“后来,县令命衙役把抢到孩子的妇人拘留,并把孩子交给了没有抢到的妇人。大家都十分不解,只听县令说:‘没有哪一位母亲忍心使劲去撕扯自己的孩子,所以狠心去撕扯着抢孩子的肯定不是亲妈。’云洁,你明白了吗?”

   “哦,原来是这样。县令知道亲妈一定很爱孩子,所以故意这样做啊!”云洁说。

   事例2:

  4岁的宇轩很喜欢听妈妈讲故事,每次妈妈讲完故事后都会问他许多问题。有一天,妈妈给宇轩讲《白雪公主》的故事。讲完后,妈妈问宇轩:“如果白雪公主的妈妈没有去世,她会过怎样的生活呢?”“如果王子没有看到水晶棺里的白雪公主,结果会怎样呢?”“如果你是白雪公主的后妈,你会怎样做呢?”

  每当妈妈提出种种假设的情况,宇轩都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织出另外的故事和结局,而且宇轩编的故事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教育感悟

  人的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但这两个半球却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左脑善于判断、逻辑性思考,而右脑则善于想象和创造性思考。课堂上的教育往往更注重于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这是对孩子左脑的开发,但却容易忽略对孩子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对右脑的开发较少。

  妈妈若想孩子更聪明,就要注重对孩子左右脑的同时开发,也就是说不但要锻炼他的逻辑思维,同时也要锻炼他的形象思维,让孩子的左右大脑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通常让孩子多进行逻辑思考能锻炼他的左脑,而让他多进行猜测和设想,则能锻炼孩子的右脑。只要妈妈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推理题,或者是为他讲一些童话故事,引导孩子进行逻辑推理和大胆的想象。

妈妈妙招

1.让孩子从故事中学会推理判断。

   妈妈若能常给孩子讲判断推理性的故事,就能引起孩子的思考,锻炼他的推理能力。妈妈要知道,推理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因素,是学习能力的构成基础;推理能力是孩子认识事物、揭露事物内在联系、发现事物运动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事例1中的妈妈给孩子讲故事,并在讲述时适时地停下来,让孩子推断故事中的两人妇人谁才是亲妈,并在讲完后让孩子想一下县令为什么会如此断案。培养孩子良好的推理能力有助于他有条理地进行思维,并能让他善于发现逻辑错误,学会辨别是非。

2.引导孩子积极想象。

   孩子在听故事时会随着妈妈的讲述,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这样就能锻炼孩子的形象思维。妈妈在讲完故事后,可以让他去设想故事若不按照原有的情节发展,会有怎样的结局。这时,孩子就会发挥他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编出新的故事,并把它讲述出来,在讲述的同时也能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事例2中宇轩的妈妈不但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还引导他大胆设想,并让他学着讲故事。这样十分有利于孩子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推理等多种能力的开发。

3.让孩子用脑有度。

   虽然说,孩子的大脑会越用越聪明,但妈妈也要让他适当地休息,不要用脑过度。妈妈要培养孩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晚上不要睡太晚,早晨一定要吃早餐。

   规律的作息,可以让孩子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合理的膳食能让孩子营养充足,这对他大脑的发育和正常运行很有帮助。例如,杏仁、核桃、花生等含有丰富微量元素的食品都有助于孩子的营养吸收,瓜果蔬菜中的维生素也是补充大脑所需营养不可缺少的元素。

   要点三: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多动手,智力就会提升

   

   妈妈也许会认为,做家务是件苦差事,而孩子年龄小,只要能玩好、学好就可以了,家务事就不需要他来帮忙了。但事实上孩子并不会认为做家务很辛苦,而是把它看作一种游戏。他在学做家务时,就像是在学一项好玩的技能,并不断思考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才能把家务做好,所以做家务不仅能锻炼他的动手能力,还能锻炼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说,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不仅能让他变得更勤劳,也能让他的智力有所提升。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要洗衣服,6岁的心心也要跟着一起洗。于是,妈妈就把心心的小衣服分给了她,并教给心心先浸泡一下,然后在从领口、袖口等处搓起。

   搓啊搓啊,水里起了好多小泡泡,心心用手托起泡泡吹的泡泡到处飞。“妈妈,洗衣粉为什么会起泡泡呢?是不是泡泡把衣服洗干净了?”

   “傻孩子,是你和泡泡一起把衣服洗干净了。”妈妈笑着说,“洗衣粉里有一种表面活性剂,正是这种化学成分使洗衣粉起泡泡的。”

   “原来泡泡是这样来的啊,泡泡真好看。”心心笑着说。

   事例2:

  4岁的斌斌每次看到妈妈做家务,都会跑过去“帮忙”。妈妈扫地他就要把笤帚抢过来,他也要扫;妈妈洗衣服,他也要把小手泡在水里拿着衣服蹭来蹭去。看到斌斌对家务如此热心,妈妈就教他从最简单的擦桌子做起。

  妈妈和斌斌说好,每天斌斌的小书桌都由他自己来擦干净。这天,斌斌擦过桌子后,妈妈说:“斌斌真好,天天都坚持擦桌子。可是,擦桌子也是有技巧的,你站在这个角度看一下桌子,你会发现……”斌斌站在妈妈站的位置,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把桌子的台面擦干净了,却没有擦桌子的立面,自己印在桌子立面上的小脚印还清晰可见。于是斌斌拿来桌布,仔仔细细地又擦了一遍。这次,他连桌腿也擦干净了!

   事例3:

  5岁的婷婷上衣扣子掉了一颗,“妈妈,你瞧!扣子没了。”婷婷指着衣服说。妈妈拿过衣服看了一下,说:“婷婷,想不想学缝扣子?”“缝扣子?好啊!”婷婷说。

  于是,妈妈找来针线教给婷婷怎么认针,如何找准扣子的位置。在妈妈的指导下,婷婷自己把上衣扣子缝好了。自从学会了缝扣子,婷婷越来越喜欢做针线活,不但自己缝扣子,还试着自己缝制小布袋、小沙包。

教育感悟

  孩子常常会对妈妈做家务很感兴趣,但妈妈却嫌麻烦不愿意让他参与。其实,开发孩子的智力,不一定就是让他天天对着书桌学习,也不用买一大堆开发智力的玩具。只要孩子勤动手动脑,智力就会得到提升。所以说,让孩子学做家务不失为一种开发智力的好方法。如叠衣服、扫地、擦桌子等家务劳动,都可以适度地让孩子学着去做。

  不过,既然妈妈愿意让他参与,就要有耐心地去教给他,并且要享受孩子一起做家务的乐趣。如:叠衣服时将衣服分类也可以变成智力游戏,收拾房间可以变成竞赛,清洗加上玩泡泡会更有趣……只要妈妈肯用心,任何事情都会变成有趣的亲子互动。

  同时,让孩子学做家务,还能培养他的责任心,让他养成思维严谨、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妈妈妙招

1.善于回答孩子做家务时发现的问题。

   孩子总是非常好奇,在做家务的时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事例1中的心心,就会在洗衣服时想到“泡泡是从哪来的”。所以妈妈平时也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和小问题,多了解一些生活知识,以备孩子问起时告诉他答案。

   若是妈妈也不知道正确答案时,就要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这样不但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让他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在做家务时锻炼孩子的观察力。

   做家务不仅仅是体力活,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如事例2中的斌斌,没有把桌子擦干净就是因为只看到了桌子的台面,而没有观察到桌子的立面。

   妈妈在让孩子学做家务的时候,可以有意地锻炼一下他的观察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让孩子先学会观察,然后思考具体应该从哪做起、如何去做。如擦桌子不但要擦到台面,还应该擦到立面;洗手绢不但要搓洗中间,还应该注意到四角的污渍。

   这样,孩子就能学会在做事情之前先对事物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再动手去做的道理。

3.让孩子做一些细致的手工。

   妈妈可以让孩子学做一些细致的手工,如缝扣子、缝零钱袋等。如事例3中的妈妈,她教会了婷婷缝扣子,因而引起了孩子对做手工的兴趣。孩子在在做手工时不但要有耐心,,还要一边做一边想,要有灵活的手脑协调能力。所以,看似简单的手工活,其实可以同时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和耐力。但是,教孩子做手工,也需要妈妈有很大的耐心,一步步地指导孩子,让他慢慢学会如何去做。

11.开发孩子的各种潜能

   

   孩子的大脑是一个创造性的实验室,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新生婴儿从一出生就具有惊人的感知、运动、记忆、学习能力和社交行为,其早期潜能的开发将奠定他一生的基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而且在这个阶段,他的大脑可塑性非常强,会出现各不相同的智能组合。作为妈妈,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让他得到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培养他比较突出的能力,使他的优势得到更好地发展。

   

建议一:观察潜能开发

   

   每一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而观察能力是孩子智力开发的一项很重要的潜能。什么是观察潜能?视力好、听觉灵敏,观察能力就一定强吗?不一定。其实,观察能力并不只是“看”这么简单,它是建立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等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孩子在3—6岁这个阶段,妈妈一定满足他眼、口、耳、鼻等各种感应器官的需要,激发他的观察欲望,从而提高他的观察能力。

经典事例

   事例1:

  婧婧马上要4岁了,前段时间姑姑来看她,因为好久不见,姑姑亲昵地抱着她问:“姑姑新做的头发好看吗?”没想到婧婧拨弄着姑姑的头发说:“哇,好多白头发啊!”姑姑听了,很失望。这时,妈妈笑着说:“你没发现姑姑的头发里有很多小卷卷吗?看,这些小卷卷多可爱啊!”这时,只见婧婧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小卷卷上。

   事例2:

  5岁的点点最近发现了一个新“玩具”,那就是爸爸的望远镜。他喜欢拿着望远镜观察妈妈,一会儿把镜头拉远,一会儿又把镜头拉近,有时还把它倒过来观察。为了培养他的观察能力,妈妈就送给了他一个放大镜。

  从此,点点对这个放大镜爱不释手,也因此养成了爱观察的习惯。平时,他总是拿着它晃来晃去。每次出去玩也都带着它,用它观察小草、小花、小蚂蚁……

教育感悟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充满新鲜感的。而在很多时候,孩子对外界的观察都是没有目的性的,而且视角会很独特。就像事例1中的婧婧,他观察的不是姑姑的新发型、新衣服,而是她的白头发,有时也可能是脸上的一颗痣或漂亮的纽扣等细小的事物。对此,妈妈一定要尊重孩子独特的视角。

   观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观察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孩子感知能力的高低,比如,同样一件东西,观察力强的孩子会通过看、摸、嗅等各种途径认识它,而观察能力弱的孩子,可能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因为观察能力弱的孩子把一些新鲜事物都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总是用心不在焉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物。这个时候,就需要妈妈当孩子的“观察专家”,引导他的视线,同时激发他探索的欲望。

妈妈妙招

1.不批评孩子独特的视角。

   孩子在0—6岁这一阶段,会经历一个观察的敏感期。他关注的常常是容易被大人忽视的、细小的事物。比如,大人们在看照片的时候,往往观察的是人物的表情、姿势,而孩子可能关注的是汽车的小黑影子。在这种情况下,妈妈要尊重孩子独特的视角,在他投入观察的时候,不要打扰他,而是要培养他认真观察的习惯。如果妈妈不希望孩子观察这一事物,那么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转移他的注意力。事例1中妈妈的做法就值得借鉴,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丧失观察的愿望,也保护了他观察细小事物的兴趣。

2.鼓励孩子用多种感官观察。

  提到观察,很多人想到的是用眼睛。事实上,世界上很多事物,要想真实地感受它们,不仅需要用眼睛看,还需要用耳、舌、鼻、手等全身多种感官去听、尝、嗅、摸……这样人们获得的信息才是全面的。

  因此,在开发孩子的观察潜能时,妈妈也要充分调动孩子其他感官。当孩子喜欢抓着物品往嘴里塞的时候,妈妈要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如果有些东西比较脏,妈妈要给他讲道理。另外鼓励他用其他方式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用手捏一捏,用脚踩一踩等。

3.为孩子提供适当的观察工具。

  直接用感官观察到的事物是有限的,而且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来说,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已经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鲜感。这个时候,一个放大镜、望远镜就能让他在观察事物中有一个新的体验,从而极大地调动起他的观察欲望。

4.引导孩子多观察大自然。

  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自然观察爱好者,大自然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奇妙、新颖的。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给他创造条件,满足他观察自然的愿望。这个过程中,妈妈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观察自然奇妙的变化,比如,春天的时候,冰冻的河水会融化,柳树长出枝芽;秋天,树叶会变黄并凋落,等等。

建议二:想象潜能开发

   

   孩子的想象力从1岁开始萌芽,他会把日常生活中某些简单的行为反映到游戏中,比如,喂布娃娃吃饭、把小椅子当成小汽车开。3岁以后,孩子的想象空间越来越丰富,他会设置一定的情节和情景,如扮演拯救地球的勇士、模仿小鸟飞翔……这个时候,妈妈千万不要阻止或者嘲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理解孩子的行为,并融入他的情景中,和他一起想象。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说:“我的儿子3岁半了,总是有很多奇怪的想法。他会突然指着一个水坑说是大海,他会在纸上涂上一片红色,说是森林。有时,他还拿起自己的画,对我讲故事。”

   事例2:

  一个3岁的男孩和妈妈在楼下玩儿,迎面一位阿姨看他很可爱,和他玩儿了起来。男孩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懒洋洋。”阿姨听了,笑着说:“你叫懒洋洋,我叫灰太狼。”

   事例3:

  晚饭后,妈妈和4岁的蕾蕾一起散步。走了一会儿,蕾蕾突然指着天上的月亮说:“妈妈,今天的月亮真漂亮,像一个大灯泡!”妈妈听了,忍不住大笑。顿时,蕾蕾愣在那里。此时,妈妈意识到犯了一个错误,于是忍住笑声,说:“是呀!好美的月亮,是谁把那么大的‘灯泡’挂在了天上呢?”蕾蕾想了想,说:“圣诞老人。”……

教育感悟

   3岁以前是孩子想象力的萌芽期,主要表现为把没有的东西想象成有,把不同的东西赋予不同的功能,特别是把没有生命的赋予成有生命的。3岁以后,孩子的想象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而是带有一定的情节和情景。在他看来,什么都能成为他的玩具。比如小凳子或者积木可以变成马,花可以是公主,纸杯可以是电话……所有的东西到了他的手上都有了新的诠释。

   这个时期孩子容易把想象和现实混淆或者盲目夸大事实。事例2中男孩把自己当成懒洋洋就是把现实和想象混淆了,如果这个时期的妈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他的想象力很可能就在无意中被扼杀了。

   而且这段时期,孩子想象的内容比较零散,他常常是把生活中常见的几件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所想的事物特征也不完整,典型的表现就是所画的人物只有头,没有手和脚。其实,此时孩子享受的是想象的过程,不在乎想象的结果。

   因此,妈妈要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表现,对于孩子一些夸张的想法,妈妈千万不要横加批评,也不能按照成人的知识纠正他,而是让他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妈妈妙招

1.像孩子一样“异想天开”。

  孩子遇到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也常常会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我什么时候能长出一对翅膀啊?”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不要嘲笑孩子的行为,不妨跳出常规思维,和他一起“异想天开”,一起“疯玩”、“疯闹”。实际上这就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想象的自由环境。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中,孩子想象力的潜能往往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不用“像不像”衡量孩子的涂鸦。

   1—4岁是孩子的涂鸦期,他喜欢在纸上、墙上随处乱画。但是由于手部肌肉群发展还不完善,最初的涂鸦可能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线条和点点。因此,针对孩子这个时期的作品,妈妈不能用“像不像”衡量,也不要试图给孩子“示范”标准答案。因为涂鸦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鼓励他用符号表达情感,使他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帮孩子区分想象和现实。

   在三四岁孩子的想象中,没有不可能的事,但这种想法很容易和现实混淆。最典型的表现是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言谈中有虚构和夸大的成分,比如喜欢和别人吹嘘自己家有很漂亮的大房子。这种情况下,妈妈不要急于责怪他们,而是应该巧妙地帮他们分清想象和现实。妈妈先要认同孩子的美好愿望“妈妈也希望有那么漂亮的大房子,房间里有鲜花,有小狗……”当孩子获得满足后,然后妈妈再引导他认识现实情况,鼓励他做一个建筑师,树立远大志向。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把现实和想象区分开了。

4.与孩子一起玩想象游戏。

   一般孩子的想象力是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游戏活动中。因此,妈妈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引导他的想象力。在游戏活动中,妈妈要扮演好配角的角色,不管他想象的结果多么不完美,妈妈都应该尊重他,使他的想象过程成为一种乐趣。当孩子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后,妈妈可以进一步激发他想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如果孩子在游戏中不想受到约束,妈妈也要允许他尽情发挥。

   

建议三:阅读潜能开发

   

   阅读是一项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增加知识的活动,也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传统观念认为,阅读是学龄后的孩子和成人的行为,学龄前的孩子顶多只是看图、讲故事。事实上,一项研究指出,人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在3—8岁形成的,而3—6岁阶段是培养孩子基本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关键期。如果这段期间妈妈采用正确的方法,启蒙孩子的阅读意识,激发他的阅读兴趣,他就会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典事例

   事例1:

  林林从3岁开始,经常和妈妈去书店浏览图书。那里总是聚集着很多爱看书的孩子,在那种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他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学其他人的样子,认真翻看,每次看完后,还很有兴致地给妈妈讲解。

  当他5岁的时候,认识了一些字,妈妈则带他去图书馆。一进入浏览大厅,他被人们认真看书的状态吸引,也慢慢懂得读书时要安静、专注。在儿童阅览室里,他选择喜欢的杂志、图书来看。大多数情况下母子俩互不干扰,各看各的。有时,他会问一些问题,妈妈也不会急于作出回答,而是鼓励他从书中寻找答案。

   事例1:

  菁菁3岁的时候,妈妈坚持每天和她一起看带图片的文字书,并给他讲解其中的内容。最初的时候,妈妈边讲故事边指着文字,使文字和口语相对应。菁菁感到很奇怪,也会伸着小手指上面文字。每当这时,妈妈便把他指的字大声读出来。一段时间下来,妈妈发现这个阅读方法使他认识了很多字。

教育感悟

   孩子从一出生就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欲。3—6岁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关键期,孩子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兴趣往往决定着他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学习能力。当然,早期阅读的目的不只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主要还是在于启蒙他的阅读意识,让他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书和阅读的概念。

   一般孩子从2岁开始便喜欢自己翻书,这个时期他的阅读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书中的画面、颜色对他脑部的良性刺激;2—3岁时,孩子的可表达的词汇量由250个增加到1000个,妈妈可以为他选择一些情节的简单的读物;3岁以后,一些叙述性比较强、情节生动的读物更能激起孩子的兴趣,这段期间,妈妈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自主阅读的能力。

   一个人阅读得越多,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越强。当然,孩子在启蒙阶段,阅读的内容一定要有选择性。由于孩子各方面的发育还不成熟,其阅读活动往往带有很大盲目性、随意性和依赖性。作为妈妈,一定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进而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

妈妈妙招

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首先妈妈要以身作则,平时多看书,用实际行动影响孩子的行为,也是为他创造一个爱读书的氛围。但最好不要看报纸、杂志,在孩子眼里,那不是学习,而是玩。此外,妈妈可以在书房、客厅、浴室等各个地方都放置一些适合孩子翻看的图书,让书成为他不可缺少的伙伴。那么,他会慢慢地对书本产生兴趣。

2.让孩子接触更多的文字图书。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带图片的书籍更能引起他阅读的兴趣,但是与文字相比,图画书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启蒙作用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同时让孩子阅读那些纯文字的书也不太现实。所以,妈妈在为孩子选择图书的时候,可以选择图片和文字并存的书,然后引导孩子阅读文字。比如,拿到一本书,孩子首先被其中的图片吸引,这时,妈妈可以说“快看看下面的文字,说的什么故事啊?”采用这种恰当的方式把他吸引到文字上来,并通过指读,念诵的方式,激发他对文字的兴趣。

3.为孩子选择经典教材。

  3—6岁阶段的孩子理解能力比较弱,但是记忆力很好。这段时期,妈妈不妨让孩子阅读传统经典作品,掌握经典书籍中的智慧,这对他以后的人生之路有很大的好处。像《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都是值得读诵的内容,即使孩子暂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慢慢明白。而且这些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

4.从孩子3岁开始亲子阅读。

   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这种亲子阅读活动越早展开,越有利于调动孩子对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书本奥秘的欲望。妈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作品,就像前面提到的传统经典,与孩子一起阅读。阅读时,妈妈可以反复阅读,同时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以提高孩子的朗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妈妈也可以采用点读法,让孩子一边用手点着文字,一般跟读。这种方法不仅能培养他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提高他的识字能力。

   

建议四:记忆潜能开发

   

   3—6是开发孩子记忆潜能的黄金时段。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看过一个电视广告后,他几乎能一字不落地把广告词重复出来。的确,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有这个能力,他往往不用刻意去记某些东西,就能把一些他感兴趣的动画片的片尾曲、儿歌,甚至是广告词通通记住。那么,妈妈不妨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让他记一些有益于他一生的经典内容,这样开发他记忆潜能的同时,也能让他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人生智慧。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教3岁半的女儿读儿歌,教过几遍后,女儿就记住了。但妈妈仔细一听,发现女儿篡改歌词,把“篱笆”唱成“泥巴”,把“橘子”唱成“鱼子”。

   事例2:

  一个男孩从3岁开始读诵经典,如今已经读诵经典3年了,会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被人们看来是个“天才”。

  他的妈妈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教子经验,说:“在他3岁的时候,我每天早、晚带领他读诵10—20分钟,3天背诵一小段落。当孩子4岁的时候,我让孩子两天背诵一章节,这个时候,往往我刚读熟,孩子已经会背了。孩子5岁的时候,学会了拼音,便开始自己读诵,每天背诵1章。现在孩子的记忆力和注意力明显增强。其实,在大人看来,‘经典’深奥难懂,但是对孩子来说,背‘经典’就和背‘广告词’一样那么简单。”

教育感悟

   一位妈妈很苦恼,说:“我4岁的儿子思维能力很有限,只会死记硬背,根本不会别的记忆方法。”的确,机械记忆是年幼孩子典型的记忆特点,他理解事物的能力还比较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死记硬背。就像事例1中的女孩,她完全不明白儿歌中的意思,只是跟着妈妈一起念。其实,妈妈对此不必担心,因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解能力的增强,他这种死记硬背式地记忆方法会逐渐被理解式的记忆方式代替,能力也会慢慢提升上来。

   13岁前是人的一生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也是语言文学学习的最佳时间。如果在这期间,妈妈不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那他大部分记忆就是在无意中获得的,其中记广告词就是一种无意记忆。那么,与其让孩子记一些“广告词”,还不如让孩子记一些经典内容,像儿童启蒙经典、四书五经、唐诗宋词都是值得孩子学习的,就像事例2中妈妈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在成人看来,这些可能会枯燥无味,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很好的启蒙教育。妈妈可不要因为孩子不能理解就不去教他,使他错过了最佳记忆时期。

妈妈妙招

1.加强孩子的形象记忆。

   3—6岁的孩子虽然已经呈现出抽象记忆了,但还是偏重于形象记忆。所以,为了增强孩子记忆的效果,妈妈可以帮助他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比如,妈妈在教孩子背诵《咏鹅》这首诗的时候,不是单纯的教他读、背,而是配合图片,给他讲解诗中所描写的境界。不仅如此,妈妈还可以配合动作,模仿鹅的叫声,以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

2.给孩子营造一个经典读诵的环境。

   妈妈可以准备一台录音机,让孩子一天24小时“听经”。因为晚上睡觉时,孩子的大脑也是不休息的。这段期间孩子只需要用耳朵听,嘴里试着和他一起念就可以了。这种放松的学习方法更有益于孩子记忆潜能的开发。读经要从《弟子规》读起,然后再慢慢由浅到深,再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等。当然,读诵经典的目的是鼓励孩子背诵,不强求理解。一段期间内,妈妈要反复播放一段内容,这样才会利于孩子熟记。可以跟录音读,也可以先听录音,然后自己读。

3.提升孩子背诵经典的兴趣。

   妈妈可以利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在孩子高兴的时候,检验他的背诵成果,比如,妈妈说出上半句,让孩子接下半句。妈妈还可以采取监督、比赛的方式,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当他取得阶段性的进步时,妈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适时的鼓励,使他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我要背”的状态。当然,妈妈不应鼓励孩子在外人面前展示才能,以防止“伤仲永”式的结局。

4.让孩子温故而知新。

   孩子的学习有一个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为了加强孩子的记忆,每当孩子读诵的内容进行到下一个学习环节时,妈妈都应帮孩子复习上一节的内容,让他温故而知新,使他顺理成章地将前后部分的内容贯穿起来。

建议五:思维潜能开发

   

   聪明的孩子是天生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每一位天才的背后无疑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研究表明,0—6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思维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因此,妈妈一定不要错过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时期,那通过什么样的训练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孩子的思维潜能呢?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个妈妈举着两块形状、体积一摸一样的橡皮泥,问4岁的孩子:“这两个橡皮泥一样大吗?”孩子用力地点了点头,说:“一样。”然后,妈妈把橡皮泥放在天平上,天枰处于平衡状态。当妈妈把两块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后,再问同样的问题时,孩子疑惑地摇了摇头,说:“不一样。”这时,妈妈再次把它们放在天枰上,天枰仍然是平衡的。

   事例2:

  3岁的诚诚喜欢喝果汁,每次喝的时候总要抢那个高高的杯子,原因是他认为那个杯子会呈得更多。然后,妈妈就给他解释,高杯子虽然高,但是比较瘦,矮杯子虽然矮,但是比较胖,它们所呈的果汁是一样多的。但说过之后,诚诚不相信妈妈的话,下次喝的时候还是要那个高杯子。

  一次,妈妈专门找了两个相对比较大的容器,将果汁分别倒入两个高、矮杯子后,再分别倒入那两个容器,让儿子对比哪个高。最后,那个矮的略微比高的多了一点点。从此以后,再喝果汁的时候,诚诚不再抢那个高杯子,而是抢矮的了。

教育感悟

   思维是孩子掌握知识最主要的心理过程,发展思维可以说是掌握知识的前提,也是发展创造力的核心。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层次、规律的,主要表现在从直觉运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

   当孩子进入3—6岁这个阶段后,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联想进行思考。他具备了基本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喜欢发问,喜欢刨根问底,这是这段时期孩子典型的特点。当然,如果遇到他感兴趣的东西,他会思维活跃;遇到感兴趣的,则不愿意思考。

   这段期间,妈妈一方面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他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另一方面要挖掘孩子的思维的潜力,对他进行相关的思维训练,使他通过训练后,智力得到提高和发展。妈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妈妈妙招

1.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喜欢问“为什么”,而且喜欢拆卸玩具、摆设家具等等,其实这是孩子探索的一个过程。妈妈不仅要鼓励孩子的这些行为,而且当他问到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妈妈一定不能泼冷水,而是要作出恰当的回答。有时妈妈也可以不作出正面回答,而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孩子看到结果,以满足他好奇心,同时加深他的记忆。当孩子年龄稍大一些的时候,妈妈可以鼓励他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以激发他的探索意识和求知欲。

2.借用“头脑风暴法”开拓孩子的思维。

   孩子对事物的认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妈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增长他的知识,开拓他的思维。比如,全家人坐在一起,针对一个话题各抒己见,比如,纸张可以干什么用?云彩像什么?妈妈可以先起一个开头,然后鼓励孩子展开联想。当他说出答案的时候,不管是什么结果,妈妈都不能嘲笑他,而是要鼓励他,以提高他参与这个活动的积极性。

3.训练孩子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主要是帮助孩子从相反的视角去看固有的观点和惯常的看法,使他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并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他的逆向思维。

   平时,妈妈可以和他一起玩“反口令”的游戏,就是一个人下达口令,另一个人做相反的动作。比如,妈妈说“起立”,孩子要坐下;妈妈说“举左手”,孩子要举右手……总之,两个人要“反着来”。妈妈和孩子的角色也可以互换,以增加游戏的兴趣。

   此外,当孩子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词汇的时候,妈妈可以和他一起玩“说反话”、“说反义词”等游戏,同样能训练孩子的逆向思维。

4.从生活细节中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的机会有很多,像玩玩具、做游戏、猜谜语、养花、参加家务劳动都可以使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分析、比较和判断。只要妈妈在这方面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引导孩子思考和动手,就会使他有很多收获。

建议六:注意力潜能开发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是孩子的共性。而且年龄越小,他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就越短,甚至1—2岁的孩子的注意力都不会超过5分钟。孩子平均注意的限度为:2岁时7分钟,3岁时9分钟、5岁时14分钟。其实,孩子注意力短的这种现象是可以改善的,而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改善的话,很可能会延续到学龄后,上课多动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因此,妈妈应该把握住孩子3—6岁这段关键期,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抱怨:“孩子自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总是玩弄自己的头发、书包、衣服、玩具等,任何东西到了他那里都可以玩儿。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再过1年,他就要上小学了,如果他一直这样下去,怎么适应学校生活呢?”

   事例2:

  3岁的琪琪上幼儿园小班,老师经常反映他上课的时候东张西望,不能集中注意力,还上课走动。为提高女儿上课的效率,妈妈为她独创了一个“音乐、木头、人”的游戏,以此训练他的注意力。

  晚饭后,一家三口坐在客厅里,音乐响起,全家人一起做奇怪的表情,音乐一停,3个人保持刚才的动作不能动,直到音乐再次响起。如果有谁动了,就接受一个小小的惩罚。不久以后,琪琪上课走神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教育感悟

   3—6岁的孩子不能像成人那样注意力维持很长时间,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段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够成熟,兴奋和抑制过程不能平衡。兴奋性较高,容易受外界影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长时间干某一件事。

   而且这段时期的孩子另一个特点就是多动,妈妈不要武断理解为“多动症”。如果孩子不能集中精力地做某一件事,哪怕连1分钟也坐不住,可能是他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或是妈妈对他太娇惯了。

   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和智力发展、学习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注意力差的孩子,学习成绩也相对比较低,可以说注意力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孩子注意力高,上课效率才更高,成绩才更好。因此,为了预防孩子因为注意力差而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妈妈一定要及早开发孩子注意力的潜能,培养他的注意力。

妈妈妙招

1.不干涉孩子的活动。

   当孩子专心做某一件事时,妈妈不要打扰他,比如,他在玩积木,妈妈不要一会儿叫他喝水,一会儿又叫他吃水果,也不要插话或者插手。而且像玩水、玩沙子的时候,孩子一般都很专注,这个时候,妈妈不要阻止他,没有特殊情况应该让他安安静静地玩个够。

2.为孩子营造整洁、安静的环境。

  妈妈应该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整洁的生活环境,做到物品摆放有规律、有秩序,这样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有很大好处。当孩子玩玩具的时候,妈妈最好让他玩一件,以免一堆玩具堆在他身边,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不知道玩儿哪一个。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妈妈也要避免因大人谈话、看电视、听广播等活动分散他的注意力。

3.用故事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讲故事一般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几分钟。妈妈可以以孩子的初始记录为基础,每次将故事的长度延长一点儿。如果他的注意力能在这段时间内稳定下来,再把讲故事的时限延长一点,让孩子再慢慢适应这个长度。当他能坚持把故事听完时,妈妈要及时鼓励他。同时,这种方法也适用于画画、游戏中,以训练他的注意力。

4.和孩子一起做游戏。

  妈妈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找不同”的游戏。比如,两幅相似的图片,一副图片上有小鸭子、小树、小河、花,另一幅相似,但可能是花的颜色不同,也可能河里多了一条小鱼。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对照两幅图片的不同,这对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有很大的好处。此外,和孩子一起玩拼图、走迷宫等类似的游戏也能达到训练效果。

   当然,如果刚开始时,孩子出现不合作的情形,妈妈切忌打骂,否则他会对这种训练产生厌恶情绪。总之,妈妈要遵循一条原则,训练的内容一定要围绕着“玩”来进行,时间长度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征来决定。

完本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