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小说库 > 其它 >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1-02-27 15:49:31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已完结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来源:七悦文学 作者:张振鹏 分类:其它

一位老师回忆道:“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六一愿望,我本以为他们会希望得到礼物,但是当我看到他们写下的愿望时,我陷入了深思中。其中一位孩子写道:‘我的愿望:放学后骑会儿自行车。’他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他的父母对他要求非常严厉,他放学后就要学习,根本没有时间去玩。” “放学后骑会儿自行车”,在我们看来,这是非常简单且无聊的一件事情,但是它却变成了孩子的愿望。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孩子本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现在为什么不快乐呢?究其原因,是我们用错了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快乐的天性,让他承担了太多他这个年龄所不应该承担的东西。展开

张振鹏妈妈作出心理改变,走出教育误区

   

   我们不惜使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以期孩子能够最终成才。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我们改变一下原有的心理,走出教育误区,只有正确的教育才能让孩子真正受益。

76.在教育问题上,与孩子的爸爸保持“统一战线”

77.配合老师的教育,避免“5+2=0”的负效应

78.别唠唠叨叨,让孩子远离“心理慢性症”

79.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破窗理论

80.适当请孩子帮忙,向他“求救”——示弱效应

81.千万别让溺爱毁掉孩子的一生——天鹅效应

张振鹏读懂孩子13岁前的心理成长蓝图

   

   作为妈妈,我们是否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呢?实际上,我们越来越发现孩子是那么多变,让我们难以捉摸。因为,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在那里,有着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小秘密。然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读懂孩子的心理成长蓝图,采取更好的教育方式,引领他走向美好的未来。

   

1. 0—3岁依恋期:孩子在心理上需要妈妈的爱抚、拥抱等

   

   在亲子交往中,依恋是一种充满感情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依恋心理会贯穿人的一生,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其依恋的对象和方式却有所不同。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在0—3岁之间,其依恋的对象主要是妈妈,此时他对妈妈的情感需求超过任何一个年龄段。可见,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我们做妈妈的起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依恋的倾向。但是,到了6个月的时候,孩子开始关注周围的人,尤其是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妈妈,所以他对妈妈的依恋成为他最基本的需要,是任何人所无法替代的。

   这一时期的孩子,会以微笑、大叫、哭泣等信号来呼唤周围的人。当孩子发出的这些信号得到周围人的回应,他的心理需求就会相应得到满足。我们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他就会发出特有的哭声来呼唤,当我们来到孩子身边时,他就会停止哭泣,晃动着小手,对着我们微笑。

   这就是孩子依恋我们的一个表现,他时刻都需要我们的关怀和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会产生最初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如果我们总能爱抚孩子,满足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那么他就会感到周围的人是可靠的,他的内心就会是安全的。

  海静2岁半了,由于父母工作很忙,于是把她送到了幼儿园。但是,最让妈妈头疼的是,海静不愿意上幼儿园,到了幼儿园,她就会抓着妈妈的手不放,又哭又闹。在妈妈和幼儿园老师的努力下,海静虽然乖乖待在了幼儿园,但是她却表现得不快乐。

  一开始,妈妈认为海静不愿意上幼儿园,是因为她还不适应那里的生活,也许过段时间就会好了。但是,两周过去了,海静依旧如此。一天,妈妈终于忍不住发火了,对海静说“我还有自己的事情需要做,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如果你再这样下去的话,妈妈可就不喜欢你了。”

  海静哭着说:“我想要妈妈陪,我想要妈妈陪。”

  听到海静这样说,妈妈的心软了,说:“你现在长大了,需要上学,妈妈也需要上班,我们回家还可以在一起啊?”

  海静撅着小嘴,说:“哪有,每天都是我自己玩,你没时间陪……”

  妈妈这下才明白,原来海静之所以“不听话”是因为她缺少关爱。从此之后,妈妈只要有时间,都会陪在海静身边,给她最大的安全感。

   当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新奇和不安,他最需要向亲近的人寻求关爱。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动不动就哭,我们不要一味地以为这是他不听话的表现,也许这是他最直接表达自己需要关怀的方式。

   我们很多妈妈认为孩子天性爱玩,只要让他玩玩具、看动画片,他就会听话了。其实不然,孩子在0—3岁期间,更需要的是我们时时刻刻在他身边陪着他。他喜欢我们陪他一起玩,喜欢我们抱着他,喜欢我们爱抚他……因为,孩子的情感是脆弱的,而妈妈能给他最大的抚慰,满足他内心的需求。

   在孩子形成依恋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付出更多的关怀和照料,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孩子在早期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不仅会影响他以后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为他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一般情况下,孩子与我们形成了良好的依恋关系,他会表现出自信、友好、善良、宽容等良好的品质,他知道如何爱别人,如何和别人友好相处。而且,这样的孩子很有安全感,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恐慌和焦虑。

   孩子到了3岁之后,他开始进入幼儿园,与我们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他的认知范围也越来越大,这时候,他将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他的依恋对象和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曾经依恋我们的孩子终将长大,这种依恋的情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减弱。

   因此,在孩子形成依恋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给他无条件的关爱,多陪在孩子身边,抓住每次和他说话的机会,多给他爱抚、拥抱、亲吻等。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慢慢投入我们的怀抱,会和我们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这会影响他的一生。

   

2. 2—6岁敏感期:解读孩子敏感背后的心理成因

   

   对于2—6岁的孩子,他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会对捉迷藏游戏有特殊的兴趣;他会特别喜欢关注微小的事物;他会突然表现得特别执拗;他会“爱”上同龄的小朋友;他会把自己当做超人、白雪公主;他会喜欢在所有能想到的地方留下笔迹;他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

   在我们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事实上,这源自于一个特殊且关键的阶段——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孩子在2—6岁这个年龄段,出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面对他所感兴趣的某种特定事物,表现出的一种学习的热情。直至他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或敏感力减弱,这个阶段才正式宣告结束。

   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孩子的敏感期是他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好这一时期,他的心智发展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如果我们教育得当,他就会顺利通过敏感期;如果我们教育不得当,他的敏感期就得不到发展。

   敏感期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一种神奇的能力,驱使他满怀热情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并能轻松地学会每件事情。但是,我们很多妈妈却不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反而把他在敏感期里的正常表现认为是他“不听话”,于是采取某些措施“教育”他,结果就会阻止敏感期的发展,进而影响他心智的发展。

   敏感期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错过这样好的教育时机。虽然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敏感期,但是他们的具体表现却不尽相同,出现的时间也不一致。因此,我们需要耐心观察,发现孩子的内心需求,捕捉他的敏感期。

   我们很多妈妈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把握孩子的敏感期实在是不容易,如果发现不了或教育不得当,那该怎么办呢?其实,我们也不必这样担心,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把握孩子的敏感期,那么就不要去打扰他,给他自由成长的空间,任由他去发展。

▲ 秩序敏感期:不合孩子心意的事,他就要“重来”

  3岁的轩轩每天回家都要做同一件事情,当妈妈打开家门的时候,他就要求妈妈抱着他去按亮家里的灯。如果轩轩忘了这个程序,或者是妈妈替他做了,他就会哭闹,然后一定要让妈妈把灯关了,然后由他重新按亮。

   显而易见,这个3岁的孩子进入了秩序敏感期。这时候,孩子喜欢给物品找“主人”;喜欢将所有物品“归位”;不合孩子心意的事,他就要“重来”……如果我们阻碍了这种敏感性的正常发展,孩子就会感到极度不安,就会出现哭闹的行为,不利于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因此,我们需要读懂孩子在秩序敏感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理解并帮助他建立内心的秩序感。

▲ 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对细小的事物非常敏感

  一天,妈妈带着2岁的儿子来到公园玩。当儿子吃饼干的时候,不小心把一块饼干掉在了地上,他没有捡起来,而是淘气地把饼干踩碎了。

  过了一会儿,儿子发现,地上的饼干碎屑竟引来了很多小蚂蚁,于是,他专心致志地看起了小蚂蚁。从此之后,妈妈每次带儿子出去玩,他都会要求观察小蚂蚁。

   孩子之所以对小蚂蚁感兴趣,是因为他已经进入了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这时候,孩子会突然对地上的头发丝、衣服上的小线头、角落里的小虫子、路边的小石子等细小事物感兴趣。而且,当孩子正在关注细小事物时,他会把全身心沉浸其中,这种专注的程度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

   因此,我们不要随意打扰孩子关注细小事物。另外,当孩子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到来时,我们还可以多带他去观察大自然,提高他的观察能力。

▲ 执拗敏感期: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就爱对着干

  美玲3岁了,她每天晚上都要抱着她喜欢的洋娃娃睡觉。一天,妈妈把美玲喜欢的洋娃娃拿去洗了。临睡前,美玲焦急地寻找她的洋娃娃,妈妈告诉她:“我把你的洋娃娃洗了,现在还没干呢,今天就先不要用了。”结果,美玲边哭边说:“我要我的洋娃娃,你还给我……”

   也许,我们会认为美玲非常任性,其实是因为他进入了人生的第一反抗期——执拗敏感期。通常来说,孩子从两岁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和不断加强,他常常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就爱与我们对着干。

   面对孩子的执拗行为,我们既不能过多地限制,也不能一味地满足。过多的限制会打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一味地满足容易促使孩子任性妄为。因此,我们需要用心体会孩子的心理,用爱与理解来减轻他内心的不安和焦躁,这样才能缓解他的执拗行为。

▲ 完美与审美敏感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生活中,我们做妈妈的可能会发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会出现一种追求完美与审美的心理倾向,比如,他喜欢吃完整的食物,喜欢用干净的纸张,喜欢挑选漂亮的衣服……当孩子出现类似的表现时,这说明他进入了完美与审美敏感期。

   孩子进入完美与审美敏感期,说明他的内心世界正在走向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完美与审美敏感期的发展,孩子的审美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一开始,他的审美对象表现在食物上,慢慢会转移到其他物品上,然后转移到自我的形象上,最后上升到对环境、内在气质等方面。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仅是在追求完美,更是为他将来形成审美观奠定基础。而且,这对孩子将来的形象气质与个人魅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要批评、阻止孩子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而是要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 身份确认敏感期:崇拜偶像——超人、白雪公主

    “我是超人”、“我是白雪公主”、“我是奥特曼”、“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当孩子经常和我们这样说时,就说明他进入了身份确认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孩子会崇拜某个或某几个偶像,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偶像,并会全身心地模仿偶像的行为。

   在身份确认敏感期,孩子会乐此不疲地模仿自己的偶像,这时候,我们不要认为他的行为是怪异的,而是要理解他,给他自由的空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在塑造自我。例如,一个崇拜白雪公主的孩子,如果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模仿白雪公主的善良行为方面,慢慢地,他就会养成善良的品质。

   另外,偶像的力量是神奇的,在偶像的引导下,孩子愿意去改正不好的习惯。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孩子偶像的力量,促使他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孩子平时不喜欢吃菠菜,我们就可以告诉他,奥特曼吃了菠菜才有力量去对付坏人,这样一来,他就会尝试吃菠菜。另外,由于孩子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我们需要给他把关,为他挑选一些利于成长的偶像。

▲ 婚姻敏感期:“爱”上别人,吵着要“结婚”

   “我要和妈妈结婚”、“我要和爸爸结婚”、“我要和某某小朋友结婚”……面对孩子的语言,我们很多妈妈也许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是孩子早熟的表现,更不知道如何去回应。其实,我们不必吃惊,也不必担心,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他进入了婚姻敏感期。

   当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候,他开始对人群组合感兴趣,因为婚姻的组合形式离他的生活最近,所以他开始探索谁与谁结婚了,他也会“爱”上别人,吵着要“结婚”。其实,这是孩子认知人群组合形式的一种表现。

   虽然孩子对婚姻的看法还是模模糊糊的,但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他的这一敏感期。在这段时期,孩子所接受的婚姻观会为他将来对待感情问题奠定基础。所以,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婚姻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并耐心向他传达正确的婚姻观。

3. 3—6岁“潮湿水泥期”: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阶段

   

   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看,3—6岁是他大脑发育最迅速的一个阶段,也是他性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外界的刺激会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当这些刺激反复出现时,这些印象就会转化为内在的信息,对他的性格形成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1980年,英国一些精神病学家进行了一项观察实验。这项实验的研究对象是1000名3岁的孩子,这些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最终将这些孩子分为5种类型: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

  2003年,这些被研究的孩子成年了,研究者再次与他们进行面谈,并对他们的亲朋好友进行调查。令研究者惊讶的是,虽然他们已经成年了,但是他们的性格与3岁时的性格没有多大差别。

   这个研究结果与中国的一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谋而合。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性格在幼年时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当然,一个人长大后的性格也许会发生改变,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孩子在3—6岁是性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对长大后的性格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于是,科学家把这一重要阶段称为“潮湿水泥期”。

   任何一种性格的形成都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起来的,是通过一个个行为不断强化、渗透的结果。可以说,任何一种性格都是从第一个行为开始并在以后的不断强化中塑造起来的。

   例如,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普遍比较任性,这多半是他在小时候养成的不好性格,因为我们出于“爱”孩子,常常满足他的任何需求,纵容他的行为,结果促使他养成任性的性格。如果孩子这种任性的性格得不到纠正,自然就会成为他的一种稳定的性格特征,会影响他的一生。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性格会影响他的命运,对他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个人的性格开朗,他与身边人的相处就会融洽,在生活上就会比较快乐,在事业上就会占有优势;一个人的性格古怪,他就会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将会妨碍其事业上的发展。

   家庭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场所,我们是塑造孩子性格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孩子每天在家里看到爸爸妈妈相敬如宾,他自然就会学到尊重和关爱他人。如果孩子每天在家里看到爸爸妈妈争吵,他自然就会学到以争吵来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会逐渐演变成他的性格,也会反映在他未来的生活中。

   那些具有开朗、热情、乐观等良好性格的孩子,都是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爸爸妈妈的关系和谐。因此,我们要想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性格,就要为他创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就要给他做好榜样。

   研究表明,孩子?80—90%的性格是在潮湿水泥期里形成的。所以,在孩子3—6岁这一年龄段,我们做妈妈的要抓住他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帮助他形成良好的性格,让他快乐、健康成长。

4. 7—12岁“正凝固的水泥期”:了解孩子尝试独立的心理

   

   孩子在7—12岁之间,处于“正凝固的水泥期”,他85—90%的性格已经形成。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业压力越来越繁重,学习和生活的习惯正在养成。另外,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独立的欲望日益强烈,并试图逐渐摆脱外界的约束和压制。

   孩子在这一特殊时期会发出一些“心理信号”,急需我们的关注和帮助。如果我们没有抓住孩子发出的“心理信号”,错过了“正凝固的水泥期”,当它变成了“固定的水泥期”,我们再去教育孩子就会更加困难了。

   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一关键时期,抓住他发出的“心理信号”,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理发展就能得到促进,他就能成长为一个性格好、智商高的人,他的一生都会受益无穷。

   那么,孩子在这一时期会有哪些“心理信号”呢?

▲ 情绪不稳定

   由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正在尝试独立,想要摆脱外界的约束和压制,所以很容易与周围人发生争执,尤其与我们做妈妈的发生争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应对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尝试独立的心理,并给予他认可。然后,我们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让他独立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当孩子与周围人发生争执时,他的情绪就会不稳定,很容易发脾气,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首先要接纳他的消极情绪,然后教给他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比如,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我们可以引导他有意识地转移话题,让他通过做其他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引导他向亲近的朋友倾诉,等等。

▲ 写作业拖拉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7—12岁是保护和发展“勤奋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培养“勤奋感”的最主要渠道就是学习,并要学会管理作业任务。但是,由于孩子的学业压力逐渐加重,有的孩子出现了写作业拖拉的现象。

   这时候,我们需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及时找出他写作业拖拉的原因,寻找调整、改进的方法,让他学会管理自己的作业任务,培养他的“勤奋感”。

   比如,孩子写作业时,我们有的妈妈总会随时跑过去观察,看看他有没有认真,有没有写错的地方,结果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他的心情也会变得烦躁,很容易出现写作业拖拖拉拉的现象。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调整一下,不要去过多干预孩子,给他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 不合群

   在这一时期,如果孩子出现不合群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找到原因,改变这种状况。导致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比如,我们对孩子过分溺爱,他就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服从他人,经常与他人发生争执,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我们对孩子过分夸奖,他会变得高傲、任性,无法与他人平等相处,陷入孤立的境地;我们对孩子过分严厉,他会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不敢与他人相处……

   面对这些原因,我们需要改变教育方式,用理智去爱孩子,避免他出现不合群的现象。另外,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渴望友谊,他的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同学的影响,我们需要注意他交朋友的问题,为他把关,让他结交一些对他真正有益的朋友。

   

5. 13岁前,孩子有两个不快乐时期,关注他的“求救信号”

   

   一份孩子快乐指数调查报告指出,有将近一半的孩子说自己是不快乐的。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孩子在0—6岁,不快乐的主要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孩子到了11岁之后,不快乐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太大。而且,孩子快乐指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低。

   对于13岁前的孩子而言,当他进入一个新环境或进入另一个学习阶段的时候,他的内心会焦虑不安,压力会突然增加,也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孩子之所以有这些表现,是因为他进入了两个不快乐时期。

   第一个不快乐时期:孩子6岁的时候,正好是他进入小学的年龄,从幼儿园自由的环境中,一下子走进小学有约束的环境,他从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个变化。而且,孩子要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的内心就会产生恐惧、焦虑不安的情绪。

   第二个不快乐时期:孩子12岁的时候,正好是他面临“小升初”考试的年龄,他会承受很大的学习压力。而且,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大多进入了青春期,他会因心理上的变化而感到疑惑、忧虑,这个阶段他所承受的压力更为显著。

   一位老师回忆道:“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六一愿望,我本以为他们会希望得到礼物,但是当我看到他们写下的愿望时,我陷入了深思中。其中一位孩子写道:‘我的愿望:放学后骑会儿自行车。’他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他的父母对他要求非常严厉,他放学后就要学习,根本没有时间去玩。”

   “放学后骑会儿自行车”,在我们看来,这是非常简单且无聊的一件事情,但是它却变成了孩子的愿望。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孩子本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现在为什么不快乐呢?究其原因,是我们用错了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快乐的天性,让他承担了太多他这个年龄所不应该承担的东西。

   当孩子处于这两个不快乐时期,他会发出一些“求救信号”,比如,身体不适;沉闷寡言,不愿意与人交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脾气暴躁,焦虑不安;不想上学;迷恋电视、上网;等等。

   在平日里,只要我们多加观察,就会捕捉到孩子发出的这些“求救信号”。当我们收到这些“求救信号”后,就要及时给予孩子引导,帮助他度过这两个不快乐时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 多与孩子用心沟通

   平日里,我们很多妈妈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为他提供充足的物质需求,但是却很少关心他的心理需求。我们与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了一句“你要好好学习”,这样一来,孩子又怎会敞开心扉对我们说一些心里话呢?

   有时候,即使孩子向我们诉说他的不快乐,我们也不以为然,还会说:“这么小的孩子,哪有那么多不快乐啊!”结果,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就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独自承受自己的不快乐。

   其实,孩子急需关注的是他的心理需求。因此,面对孩子这两个不快乐时期,我们一定要寻找合适的机会与他沟通,耐心听他诉说自己的不快乐。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认同和理解他不快乐的感受,然后引导他走出不快乐的困境。

▲ 适当给孩子减压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妈妈为孩子报了很多的补习班,占据了他休息、玩耍的时间,令他不快乐。而且,孩子为了满足我们的期望,无形中承受着过重的学习压力。孩子的这种学习压力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加,这种不快乐也将会延续下去。

   因此,我们要适当给孩子减压,降低对他的期望值,为他合理安排好学习和玩耍的时间,让他学会劳逸结合。另外,在孩子的学习上,我们不要总关注他的“弱科”,而是应该让他充分发挥“强科”优势,让他扬“强科”之长、补“弱科”之短,增强他学习的信心,激发他学习的兴趣,这样会有助于给他减压。

▲ 帮孩子释放不快乐的心情

   面对孩子这两个不快乐的时期,我们不只要关注他的“求救信号”,更要帮助他释放不快乐的心情。比如,当孩子遇到不快乐的事情时,可以让他暂时回避一下,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可以让他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可能他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心情也会豁然开朗;可以让他适当做一些的运动,释放内心的烦闷,获得心理平衡……

完本试读结束。